有研究指香港的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兒童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其中一型糖尿病最常見於兒童患者,病徵包括尿頻、體重減輕等,需要控制飲食和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當踏入青春期時,他們往往在注射胰島素時,在意他人眼光,而為了避免血糖起伏,也不能盡興享用外食,飽受心理壓力。這些年輕患者如何克服心理,與病共存?父母可以如何支援他們?
記者:陳嘉敏
Sunday, November 17, 2024
Wednesday, October 30, 2024
2024-10-27 工殤
根據勞工處數字,過去十年,建造業平均每年發生三千多宗意外,而致命意外數目近來有上升趨勢,由2018年14宗,升至2021年的23宗,2022稍微回落至17宗,但去年又回升至20宗,而今年頭8個月,亦已經有14宗。政府於2023年4月通過修例,調高《職安健條例》罰則,包括循公訴程序提出檢控嚴重個案,最高可判罰一千萬及監禁兩年,是否具阻嚇力?有工友在工作期間失去同行的兒子,他可以如何應對?社會怎樣才能保障為社會建設的建造業工人?
記者:何采思
記者:何采思
2024-10-20 異鄉傭
很多雙職父母忙於工作,要聘請外傭協助照顧子女和處理家務。香港目前有超過36萬名外傭,絕大部分來自主流的菲律賓和印尼,只有不足百分之3來自其他「冷門」國家,如孟加拉、斯里蘭卡等。這些來自「異鄉」的外傭如何融入香港家庭?
記者:廖天贊
記者:廖天贊
2024-10-13 愛濃於血
對很多夫婦來說,愛情結晶是天賜的禮物。但事實上,部分小朋友因為父母雙亡或無力撫養等原因,需要透過領養,尋找另一個家。隨著社會對領養態度的開放,領養不再是忌諱,有社工甚至建議領養家長,應該及早向小朋友透露他們的故事。社署的數字亦顯示,有百多個家庭正等候配對,希望透過領養圓滿家庭。
領養,不一定是次等選擇; 愛,亦可以超越血緣。
記者:盤翠瑩
領養,不一定是次等選擇; 愛,亦可以超越血緣。
記者:盤翠瑩
Thursday, September 19, 2024
2024-09-15 蒙面chill人
聯合國公布2024年世界幸福報告,由143個國家及地區、超過10萬名 受訪者,以一至十的評級,評估生活滿意度,當中香港以5.316分,排第86名,連續三年下跌。有熱愛角色的人,組成一支以扮演幪面超人角色為主的義工團隊,經常參與慈善活動,為社會帶來正能量;亦有人兼職從事吉祥物演員,透過扮演吉祥物,為市民帶來歡樂。
記者:嚴熹曼、何采思
記者:嚴熹曼、何采思
2024-09-08 寵愛一生
今年2月有虛擬銀行保險公司進行調查,發現飼養一隻寵物至終老,要花費約68萬元,其中最大消費金額為寵物糧食及獸醫診金醫藥費用,飼養寵物有甚麼難處?有主人養育一隻正患末期淋巴癌的唐狗,生命正在倒數,會如何珍惜剩下的相處時間?亦有主人剛剛面臨寵物離世,會以甚麼心態飼養剩餘還在世的寵物?
記者:何采思
記者:何采思
2024-09-01 快樂村超
「村超」,即鄉村足球超級聯賽,這個充滿鄉土味的足球賽,去年開始在內地爆紅。賽事不收門票,由村民自發組織,眾籌經費。球員只是尋常百姓的村民,就算贏波都無獎金,但有豬、牛、羊等當地農產品做獎品。
這個純粹快樂足球,過去一年多竟然吸引超過1169萬人次到訪榕江,旅遊收入超過130億。這場聯賽到底有何魅力呢?
記者:盤翠瑩
這個純粹快樂足球,過去一年多竟然吸引超過1169萬人次到訪榕江,旅遊收入超過130億。這場聯賽到底有何魅力呢?
記者:盤翠瑩
Saturday, August 31, 2024
2024-08-25 光影流情
在相機尚未普及的年代,想拍攝全家福,很多家庭都會到影樓留影。不過隨著科技發展,數碼相機以至智能電話推陳出新,舊式影樓日漸式微。油麻地一間有超過八十年歷史的影樓,至今仍然使用菲林相機拍攝,為客人留住美好回憶。
一般即影即有相機只有手掌的大小,方便攜帶,相片精美小巧。有攝影愛好者自製巨型相機,目標是拍攝全世界最大的即影即有相片。
記者:廖天贊
一般即影即有相機只有手掌的大小,方便攜帶,相片精美小巧。有攝影愛好者自製巨型相機,目標是拍攝全世界最大的即影即有相片。
記者:廖天贊
2024-08-18 我兒確診罕見病
「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是醫學界已知的一種罕見病,患者肌肉細胞缺乏了一種酵素,令肌肉無法正常運作。現時醫學界未有完全根治這個病的方法,大部分患者在孩童時期已經發病。為人父母,理所當然是難以接受,他們希望尋得醫藥良方抒緩子女病情。惟與病同行的路上,總是挑戰重重。究竟病童父母會怎樣迎難而上?他們聯合爭取組成病人組織,又起到多大作用?
記者:陳嘉敏
記者:陳嘉敏
Sunday, June 30, 2024
2024-06-30 螢火閃閃
踏入夏季,郊外的叢林偶然會出現螢火蟲的蹤影。全球目前已知約有二千種螢火蟲,香港約有三十個品種,不過牠們要面對光害、水污染及城市發展等生存威脅。有本地專家研究人工飼育螢火蟲技術,並致力復修野外棲息地,讓螢火蟲在大自然繼續綻放光芒。
記者:廖天贊
記者:廖天贊
Saturday, June 29, 2024
2024-06-23 尋尋覓味
有人曾說過,食物是觀察一個城市最直接的切入點。香港地道美食無處不在,路邊大牌檔、港式手工奶茶、傳統點心車手推點心,食物背後蘊藏香港故事。要做到「無處不旅遊」,旅客可先由食物入手。尋味,亦尋人情味。
記者:盤翠瑩
記者:盤翠瑩
2024-06-16 善生‧善別
從事文職工作逾20年的私人助理,去年初毅然轉行投身殯儀業成為生命頌禮司,每天面對生離死別,同時要與家人照顧卧床的公公及年老的婆婆,晚期照顧需要如何做得妥善?常為別人籌備身後事,她又會如何面對即將離世的家人?有長者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希望能減輕臨終前的痛苦,如何在世時好好生活,好好道別?
記者:何采思
記者:何采思
2024-06-09 入得廚房
近年掀起學烹飪的熱潮,有人為子女健康而入廚,亦有人是為紓援生活壓力。有心理學家指,培養煮食的習慣,是有助大腦從「工作模式」轉換到「家庭模式」,忘卻內心鬱悶。本集將透過不同個案,探討他們喜愛烹飪的原因、如何投入,如何得到療癒,甚至拉近了與朋友、家人的關係。
記者:陳嘉敏
記者:陳嘉敏
Wednesday, June 5, 2024
2024-06-02 我是高敏兒
簡單的身體觸碰、平常的上堂鐘聲,或是公園的鞦韆搖動,對於感覺反應過敏的小朋友來說,是不安及惶恐,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無法處理,一般人接受到的感覺刺激,只好以哭鬧、逃避表達他們的不安。
社會對高敏的認識有限,亦沒有支援高敏兒的團體,這批小朋友就被標籤為挑剔、細膽,家長飽受照顧壓力。但事實上,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是高敏感族,只要理解、接納及包容,高敏都可以是天賦的禮物。
記者:盤翠瑩
社會對高敏的認識有限,亦沒有支援高敏兒的團體,這批小朋友就被標籤為挑剔、細膽,家長飽受照顧壓力。但事實上,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是高敏感族,只要理解、接納及包容,高敏都可以是天賦的禮物。
記者:盤翠瑩
Tuesday, May 28, 2024
2024-05-26 人望高處
有人每天於高空築起棚架,藉此支撐生活;有人站於懸崖峭壁,赤手攀爬渴求征服高山;有人攀於樹上遙望城市,期望遠離煩囂。他們同樣決定離開原來的地面工作,到底怎樣克服對高空的恐懼,攀上高處?脫離地面的視野,新高度的目光,又如何重新認識這個地方?
2024-05-19 司機有落
亡命「紅Van」令不少香港人印象猶新,不過隨著公共運輸系統日益擴大,「紅Van」日漸式微,不少路線停運,部分「紅Van」甚至要長眠「小巴墳場」,小巴司機如何應對?乘客又如如何取捨?
2024-05-12 我的五環夢
2024巴黎奧運將於7月揭幕,霹靂舞首次成為奧運比賽項目。這種源於美國紐約的街舞,是嘻哈文化的重要元素,本地舞者如何「跳出我天地」?
另外,2028洛杉磯奧運新增壁球、棒球等項目,港隊代表努力為奧運夢而戰,爭取入場券。
記者:廖天贊
另外,2028洛杉磯奧運新增壁球、棒球等項目,港隊代表努力為奧運夢而戰,爭取入場券。
記者:廖天贊
2024-05-05 你來我往
大灣區融合背景下,越來越多港人北上消費,不少港人瞄準商機,想在更廣的大灣區市場分一杯羹,內地創業成本低、兩地政府亦有扶持政策。北上是否是香港創業者的最佳選擇,真正能成功的又有哪些呢?
與此同時,不少內地新移民來香港,人口變化正在改變香港消費生態,內地餐飲陸續進軍香港市場,也有港人在本地做起"內地風味"的生意。本集訪問北上創業的兩位港人和駐守香港的創業者,追蹤記錄他們的創業故事。
記者:徐雯
與此同時,不少內地新移民來香港,人口變化正在改變香港消費生態,內地餐飲陸續進軍香港市場,也有港人在本地做起"內地風味"的生意。本集訪問北上創業的兩位港人和駐守香港的創業者,追蹤記錄他們的創業故事。
記者:徐雯
2024-04-28 健康社區
居住環境惡劣,食無定時又無營養,加上長時間勞動工作,均有機會影響基層市民的身體健康,當身體發出警號時,想預約普通科門診都不容易,往往花上超過一日時間預約和看症,想快點看醫生,又擔心花費數以百元計的醫藥費。有機構將醫療服務帶入社區,為基層市民提供基礎的健康評估,希望締造一個更健康的社區。
記者:潘琪慧
記者:潘琪慧
2024-04-21 逆風而行
航空業迅速復甦,有飛機製造商預測,未來20年全球航空市場須增加超過64萬名機師,方能應付需求。衝上雲霄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但入行條件相對嚴格;現役機師在疫情下亦被迫折翼,這班尋夢者如何為夢想啟航?
記者:盤翠瑩
記者:盤翠瑩
2024-04-14 有限智能
在香港,最常以韋氏兒童智力量表評估學童智力水平,一般人智商介於80至110之間,智商於69以下被定義為智力障礙,然而有些人智力介於70至79間,屬「有限智能」,在學習能力,語言表達上略顯遲緩。現時在教育局的特殊教育需要類別中,並不包括有限智能,這些有限智能學生如何在主流學校成長?未來又可以如何找到出路?
記者:何采思
Wednesday, April 10, 2024
2024-04-07 腦有所醫
阿爾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的種類,患者會喪失短期記憶以至自理能力,一般在中晚期出現病徵才能診斷到。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項技術,用一滴血就能檢測早期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可及早接受緩減病情的治療。
記者:廖天贊
記者:廖天贊
Wednesday, April 3, 2024
2024-03-31 棋牌人生
一般人將桌上遊戲(Board games)的棋牌類,視為消閒娛樂,未必聯想到有其他的可能性。不過自去年杭州亞運,首次將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和橋牌等等納入賽事項目後,多了人認知它們是一種智力運動(Mind Sports),可以有效鍛鍊人的邏輯思維。到底這類智力運動員,平日會如何在不同的生活範疇,發揮「腦力」?一般人要接觸智力運動,又有否年齡限制?
記者:陳嘉敏
記者:陳嘉敏
Tuesday, March 26, 2024
2024-03-24 獨「企」難支
香港社會企業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只要企業宗旨是要達致特定社會目的,而非賺取最高利潤以分派給股東,便可被視為社企。不過,投身社企容易,不等於經營亦都容易。
有機構在2023年訪問了逾百間社企,當中有六成社企的起始成本,來自政府資助,反映本港社企極為倚賴政府支持。然而,有逾八成社企表示,申請政府資助的文件繁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營運負擔。究竟今時今日參與社企,有何前景可言?社會資源是否配合社企的發展?
記者:陳嘉敏
有機構在2023年訪問了逾百間社企,當中有六成社企的起始成本,來自政府資助,反映本港社企極為倚賴政府支持。然而,有逾八成社企表示,申請政府資助的文件繁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營運負擔。究竟今時今日參與社企,有何前景可言?社會資源是否配合社企的發展?
記者:陳嘉敏
2024-03-17 文物醫生
要見證歷史變遷,古時文物可說是最能反映過去古人種種生活痕跡及面貌,亦是社會發展下的重要見證。有文物修復師為求保留古時原貌,以一雙巧手修復文物,穿越古今與歷代工匠交流,期望能令人再次目睹珍貴展品,重返過去。此外,亦有文物收藏家為求珍視文物,不停搜集藏品,亦捐贈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期望讓更多人欣賞歷代寶物,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批捐贈藏物展。是甚麼讓他們對古人留下的古物如此著迷?修復工序又有多複雜?文物流傳後代又有何重要性?
記者︰何采思
記者︰何采思
Monday, March 11, 2024
2024-03-10 婚姻保鮮法
長者一代鮮有提及離婚,一紙婚書相守三四十年比比皆是 ; 年輕一輩「合則來,不合則去」,不同年代的婚姻觀是否已悄悄起變化?有人話結婚是戀愛的墳墓,2022年有13,026對夫婦選擇為婚姻畫上句號,相比1981年的2060宗離婚宗數,增加超過6倍。如何在環境順逆、疾病健康、貧賤富貴中都信守婚姻承諾?相依走到白頭?又有何相處之道,可以為婚姻保鮮呢?
記者:盤翠瑩
記者:盤翠瑩
Saturday, March 9, 2024
2024-03-03 媽媽離家上班去
一個女人成為媽媽後,她是享受她的育兒時光,還是被迫從職場退回家庭?
全職媽媽的壓力不比工作上來得小,面對身分的轉變,她們的心理狀態經歷了怎樣的跌宕?如果重返職場,那在照顧家庭和自己事業之間,真的可以做到兩相平衡嗎?如何做到?有些媽媽選擇兼職,自由職業,創業,這會是解決之道嗎?傳統就業市場上,公司又會如何對待這些肩負了母職身份的女性?社會在定義職涯時,是否應當把生命周期考慮進去?
記者:徐雯
全職媽媽的壓力不比工作上來得小,面對身分的轉變,她們的心理狀態經歷了怎樣的跌宕?如果重返職場,那在照顧家庭和自己事業之間,真的可以做到兩相平衡嗎?如何做到?有些媽媽選擇兼職,自由職業,創業,這會是解決之道嗎?傳統就業市場上,公司又會如何對待這些肩負了母職身份的女性?社會在定義職涯時,是否應當把生命周期考慮進去?
記者:徐雯
2024-02-25 百年唐樓
香港高樓林立,在城市發展的巨輪下,上世紀建成的唐樓漸被淘汰。港島和九龍近年僅餘160多座戰前唐樓及洋樓,超過一半不獲歷史建築評級,保育這些民間舊建築面對甚麼挑戰?有業主將戰前唐樓改造成社區空間,舉辦不同的社區活動,活化舊建築。
記者:廖天贊
記者:廖天贊
2024-02-18 再見霓虹
璀璨的霓虹招牌,曾經交織出香港獨特的城市夜景。自2010年屋宇署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不合規格的霓虹招牌逐一拆下,街上逐漸失去霓虹的光芒。有團體接收商戶清拆的霓虹招牌,留住城市風景的印記。
霓虹手藝已成夕陽產業,現時全港僅餘不足十位霓虹屈管師傅。新一代師傅發揮創意,製作不同的霓虹藝術品,希望延續霓虹文化。
記者:廖天贊
霓虹手藝已成夕陽產業,現時全港僅餘不足十位霓虹屈管師傅。新一代師傅發揮創意,製作不同的霓虹藝術品,希望延續霓虹文化。
記者:廖天贊
2024-02-11 他鄉度新歲
香港為國際大都會,是多元文化社會,有不少不同國籍及種族的人在香港定居及工作,社會也提倡不少文化共融活動,促進社會種族共融。農曆新年將至,在本港生活的外國人會否慶祝華人的傳統節日?他們的家鄉又會有什麼新年習俗?
記者:何采思、盤翠瑩
記者:何采思、盤翠瑩
2024-02-04 字如其人
在講求速度的科技年代,我們打字多於寫字,提筆書寫的次數越來越少,寫出來的字亦未必工整好看。為此,有硬筆書法團體關注,很多學生的寫字水準下降,亦都質疑是與執筆方法出現問題有關。2023年考評局的《試題專輯》亦曾批評,學生寫字潦草,甚至難以辨認,情況較2022年普遍。
究竟現在還有多少人會拿起筆認真地寫字?寫得一手好字又有何實際作用?
記者:陳嘉敏
究竟現在還有多少人會拿起筆認真地寫字?寫得一手好字又有何實際作用?
記者:陳嘉敏
Monday, January 29, 2024
2024-01-28 網絡原住民
現今網絡影片及網絡名人成流行文化,主要在社交平台及影音網站,發布影片和帖文與大眾交流,逐漸發展成為「Youtuber」的職業和身份。這類網絡影片創作者工作看似輕鬆容易,不過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努力,面對的辛酸卻鮮為人知。到底他們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之中繼續在網絡世界上生存?又如何面對低潮期?網絡發展迅速之下,他們又會否選擇離場?
記者:何采思
記者:何采思
2024-01-21 綠色騎行者
單車一直是不少香港人運動、消遣的工具。不過在56歲的阿文心目中,單車既是運動,也是一種保護環境的工具。自6年前開始,他便以單車作為主要代步工具,無論是出外、返工也好,只要道路情況允許,便會騎車前往。這種堅持背後,原來與其一套低碳減廢的生活概念有關。到底這種生活堅持,與環保有何關係?一般人有否可以仿效的地方?
記者:陳嘉敏
記者:陳嘉敏
2024-01-14 「踢」出香港
踢毽雖然是一項普及的群眾活動,但從體育競賽層面來看,屬比較冷門的項目,沒想到香港原來也有世界級的足毽運動員。本片主角柯鈞鎬對足毽抱有激情,即使四年內兩個膝蓋先後出現裂紋,仍堅持踢下去。最近他還以教練身分,帶領一眾學生參加全國首屆學生(青年)運動會,到底他們能否為港增光呢?
記者:梁志佳
記者:梁志佳
2024-01-07 四個義教的少年
四名熱愛運動的少年去年自發成立組織,籌辦免費運動活動,邀請教練義教,讓基層兒童小朋友也有機會接觸和享受運動。他們又經營網上平台,拍攝花絮及訪問本地運動員為平台宣傳。年僅十四、五歲的四人,對「基層」的認識有多深?他們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在應付學業之餘,再去發展組織?在籌備活動時面對甚麼挑戰?
記者:鄧穎賢
記者:鄧穎賢
2023-12-17 心仍未冷
2014年網路掀起「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喚起大眾對漸凍人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患者的關注。9年過去,漸凍症現時依然是「無藥可醫」的罕見病。再加上本港醫護人員及公眾,對於此病的認識及支援仍然十分缺乏,令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不少沉重的負擔及壓力。
不過有患者發病10年仍然能夠與病共存,可如常外出,有正常社交生活,甚至做義工幫助其他同路人。到底他是如何面對這個不治之症?
記者:劉鳳儀
不過有患者發病10年仍然能夠與病共存,可如常外出,有正常社交生活,甚至做義工幫助其他同路人。到底他是如何面對這個不治之症?
記者:劉鳳儀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