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31, 2015

2015-03-29 不是兒戲

源自南戲的粵劇,2009年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直以來,中、小學對設立粵劇作課外活動並不熱衷,直至近年政府及各界都開始在推動粵劇文化,先有西九大戲棚、2016年又將落成西九戲曲中心等。

不用拜師跑碼頭,不用日日打觔斗練基本功,可幸眼前一班活蹦亂跳的小生旦,竟然受到大老倌們的認同。21世紀的粵劇,我們或許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到明天。
記者:廖婧希

2015-03-22 動起來

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記錄學生的體適能數據,包括手握力、九分鐘耐力跑、坐地前伸等。有調查收集10萬名6至19歲的中、小學生的數據,發現本地男、女學生在柔軟度、上肢肌肉及心肺功能都較周邊地區,如新加坡及內地同齡學生遜色。另外,兩成七學生屬超重,部分甚至是癡肥。

世衞建議每名兒童每天進行60分鐘的體能運動。教育提倡學童德、智、體、群、美的發展,但本港運動風氣低,學童對做運動不感興趣,值得社會關注。
記者:關麗雯

2015-03-15 有肌男人

因著電影潮流,以及網絡的推崇,男性身材要健美,似乎已經新世代的審美觀。上健身班、找健身教練上課,甚至跟隨網上健身資訊自行鍛鍊,無論高、矮、肥、瘦,只要有心,成為「大隻佬」,都不再只是健美比賽運動員的專利。

追求大隻背後,反映了男士們甚麼心態?為了健康,為了美觀,抑或只為一份自尊心?香港曾興起女性要病態瘦,如今男士要大隻,又反映了社會何種價值觀、審美觀的轉變?有開辦健身學院多年的健身教練說,健身背後,更重要的是健心。現今積極健身的男性,又有多少人帶著這份積極愉快的健身態度,抑或是出於一種自尊上的壓力?

本集將會探討怎樣才是健身的正確態度。
記者:錢芷蕾

Sunday, March 15, 2015

2015-03-08 不打工青年

早前《施政報告》提出用三億元成立「青年發展基金」,鼓勵青年創業;未及一個月,網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集團」也宣布,成立十億元的「香港青年企業家基金」,協助年輕企業家在阿里旗下的電子商貿平台創業,把產品及服務打入內地市場。

一時間,香港瀰漫著一股濃厚的創業氣氛,不止一些已投入市場的打工仔嘗試創業做生意,也有不少年輕人畢業後第一份工,就是做老闆。

本集將探討這些不打工的年輕人為何有意創業,對於打工或做老闆,他們有什麼想法?家人又會怎樣看不打工的子女?
記者:黎頴然

Wednesday, March 4, 2015

2015-03-01 港孩初長成

少年人,十五歲至十八歲,他們是社會的生力軍。但近年社會急速變化,他們一代的年輕人的思想價值觀亦變得很快。當年被大家視為港孩的一代已經成長,成年人發現這一代人的思想和想法是超乎他們的了解,部分更覺得難以理解。

社會各界掀起一片要認識年輕人的呼聲,究竟新世代如何看世界,成年人怎樣才可了解新世代的心聲呢?
記者: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