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6, 2024

2024-03-24 獨「企」難支

香港社會企業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只要企業宗旨是要達致特定社會目的,而非賺取最高利潤以分派給股東,便可被視為社企。不過,投身社企容易,不等於經營亦都容易。

有機構在2023年訪問了逾百間社企,當中有六成社企的起始成本,來自政府資助,反映本港社企極為倚賴政府支持。然而,有逾八成社企表示,申請政府資助的文件繁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營運負擔。究竟今時今日參與社企,有何前景可言?社會資源是否配合社企的發展?
記者:陳嘉敏

2024-03-17 文物醫生

要見證歷史變遷,古時文物可說是最能反映過去古人種種生活痕跡及面貌,亦是社會發展下的重要見證。有文物修復師為求保留古時原貌,以一雙巧手修復文物,穿越古今與歷代工匠交流,期望能令人再次目睹珍貴展品,重返過去。此外,亦有文物收藏家為求珍視文物,不停搜集藏品,亦捐贈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期望讓更多人欣賞歷代寶物,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批捐贈藏物展。是甚麼讓他們對古人留下的古物如此著迷?修復工序又有多複雜?文物流傳後代又有何重要性?
記者︰何采思

Monday, March 11, 2024

2024-03-10 婚姻保鮮法

長者一代鮮有提及離婚,一紙婚書相守三四十年比比皆是 ; 年輕一輩「合則來,不合則去」,不同年代的婚姻觀是否已悄悄起變化?有人話結婚是戀愛的墳墓,2022年有13,026對夫婦選擇為婚姻畫上句號,相比1981年的2060宗離婚宗數,增加超過6倍。如何在環境順逆、疾病健康、貧賤富貴中都信守婚姻承諾?相依走到白頭?又有何相處之道,可以為婚姻保鮮呢?
記者:盤翠瑩

Saturday, March 9, 2024

2024-03-03 媽媽離家上班去

一個女人成為媽媽後,她是享受她的育兒時光,還是被迫從職場退回家庭?

全職媽媽的壓力不比工作上來得小,面對身分的轉變,她們的心理狀態經歷了怎樣的跌宕?如果重返職場,那在照顧家庭和自己事業之間,真的可以做到兩相平衡嗎?如何做到?有些媽媽選擇兼職,自由職業,創業,這會是解決之道嗎?傳統就業市場上,公司又會如何對待這些肩負了母職身份的女性?社會在定義職涯時,是否應當把生命周期考慮進去?
記者:徐雯

2024-02-25 百年唐樓

香港高樓林立,在城市發展的巨輪下,上世紀建成的唐樓漸被淘汰。港島和九龍近年僅餘160多座戰前唐樓及洋樓,超過一半不獲歷史建築評級,保育這些民間舊建築面對甚麼挑戰?有業主將戰前唐樓改造成社區空間,舉辦不同的社區活動,活化舊建築。
記者:廖天贊

2024-02-18 再見霓虹

璀璨的霓虹招牌,曾經交織出香港獨特的城市夜景。自2010年屋宇署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不合規格的霓虹招牌逐一拆下,街上逐漸失去霓虹的光芒。有團體接收商戶清拆的霓虹招牌,留住城市風景的印記。

霓虹手藝已成夕陽產業,現時全港僅餘不足十位霓虹屈管師傅。新一代師傅發揮創意,製作不同的霓虹藝術品,希望延續霓虹文化。
記者:廖天贊

2024-02-11 他鄉度新歲

香港為國際大都會,是多元文化社會,有不少不同國籍及種族的人在香港定居及工作,社會也提倡不少文化共融活動,促進社會種族共融。農曆新年將至,在本港生活的外國人會否慶祝華人的傳統節日?他們的家鄉又會有什麼新年習俗?
記者:何采思、盤翠瑩

2024-02-04 字如其人

在講求速度的科技年代,我們打字多於寫字,提筆書寫的次數越來越少,寫出來的字亦未必工整好看。為此,有硬筆書法團體關注,很多學生的寫字水準下降,亦都質疑是與執筆方法出現問題有關。2023年考評局的《試題專輯》亦曾批評,學生寫字潦草,甚至難以辨認,情況較2022年普遍。

究竟現在還有多少人會拿起筆認真地寫字?寫得一手好字又有何實際作用?
記者:陳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