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7, 2019

2019-05-26 運動難

近年流行馬拉松,4月至6月是全港運動會,全港都刮起運動風,到底本港運動風氣有多盛行?有政黨去年七月訪問超過600名十二歲以上的香港市民,發現約兩成受訪者從不運動,只有約24%受訪者每周運動超過三小時;54%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的體育設施不足,約44%的受訪者不滿政府推動運動發展的工作。在香港做運動有多難?市民如何克服這些困難?企業如何推動員工做運動?學校又如何為學生從小建立運動習慣?
記者:李澄欣

Monday, May 20, 2019

2019-05-19 看得見的話語

香港的聽障人士數目有持續上升的趨勢。根據政府數字,聽覺有困難人士由2007年的九萬二千多人,上升至2013年的十五萬五千多人,大幅增加近七成。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聽障學童可以選擇入讀主流學校,但口語教育未能切合不同聾童或弱聽兒童的需要。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6年推行「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讓聾童和健聽兒童在以手語和口語配合的方式下接受教育。究竟手語對聾童的發展和生活有何幫助?
記者:鄭樂晴

Tuesday, May 14, 2019

2019-05-12 媽媽大作戰

傳統母親角色是煮飯洗衣忙家務,每天照顧家庭如作戰。三個不同的媽媽,分別育有特殊需要、罕見病的孩子,以及經歷流產,未滿廿四周的兒子被當作醫療廢物,無法安葬。她們曾為孩子的遭遇而難過,卻選擇站出來,為子女爭取權益之餘,亦希望協助更多背景相似的家庭;例如舉辦免費共融活動、成立病友組織籌款資助病友醫病、與政府開會磋商,爭取引入罕見病藥及增設流產嬰墓地。三位媽媽如何在家庭與社會前線大作戰?
記者:林可欣

2019-05-05 治未病

預防勝於治療,定期進行體檢能「治未病」。但根據衛生署的調查報告,只有三成八港人會定期進行體檢。本港醫療成本上升,並非人人能夠負擔定期體檢費用。近年興起醫療旅遊,有港人選擇出走外地,轉向成本較低的國家做身體檢查。不過,基層市民未能負擔基本的定期體檢費用。政府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增撥資源發展基層醫療,冀可長遠減輕醫療開支,幫助基層市民做初步體檢,成效有多大?
記者:羅卓敏、馬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