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3

2013-11-26 據理力爭

過去不少人認為法律是有錢人的遊戲,低下階層或沒法律知識的人面對訴訟非常吃虧。2010年港大法律學院開辦臨床法律教育計劃,選修該課程可讓學生接觸真實的個案,過去三年,已向三百幾個案提供法律詻詢,其中比較特別或有教學價值的刑事案件,更會代表個案上訴,三年以來代表上訴的個案超過十宗。

負責課程的張達明表示,經過多年大學才可開辦此課程,是全港法律系首次開辦,目的是學生接觸真實案例的機會,同時令學生善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去回饋社會,幫助沒有能力聘用律師的個案。

這一集會透過張達明及法律系學生,以及一些上訴成功及已結案的訟訴,顯示法律裁決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記者:張慧敏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3

2013-11-19 伊院五十年

伊利沙伯醫院建於1963年,至今已有半個世紀。

伊院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名字命名,並由當時的港督柏立基主持啟用儀式,屬急症全科醫院,現有病床超過1800張,職員六千多人,提供廿四小時急症室服務,是醫管局九龍中醫院聯網的龍頭醫院。

60-70年代,香港生育高峰期,產科病房人山人海;70-80年代病人非常多,伊院高峰期曾有二千多張帆布床,部分更要放到走廊和電梯口;90年代初醫管局成立,推動不同的醫療改革,醫護人員形容進入「火紅年代」;97年金融危機後,公立醫院資源減少,醫護人員出現同工不同酬情況;近年人口老化問題浮現,八成求診者為慢性病患,不少更是長者病人。

五十年過去,伊利沙伯醫院要面對的,又是甚麼樣的挑戰?
記者:王玉娟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3

2013-11-12 樂團的誕生

為了培養新血,著名小提琴家姚訜正成立香港弦樂團(HKVE),為具潛質音樂新人提供培訓和表演機會。

姚訜認為,每年在演藝學院音樂系和其他學院畢業的音樂學生為數不少,大部分都有音樂天賦,但他們大部分的出路都是當音樂老師,本港卻欠缺平台給他們繼續受訓讓他們提升技藝。香港的專業歌手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但是對於那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音樂人來說,卻甚少機會踏足專業舞台,令她萌生成立弦樂團的想法。

樂團預計招收二十名學員,會以受薪形式受僱,令他們成為全職演奏家。十月底樂團會正式成立,並且舉行演奏會。邀請國際音樂家給他們專業培訓,帶領他們登台演出。期間亦會推行師友計劃,請多名國際知名樂手及交響樂團,教他們怎樣成為真正的專業樂手。
記者:關銘麟

Thursday, November 7, 2013

2013-11-05 脫癮

吸毒者在吸食第一口毒品時,都自以為可以駕馭毒品,不會上癮。最後,他們都吸毒成癮。要戒毒,他們先要脫癮。阿偉吸毒十年,曾經吸食俗稱K仔的氯胺酮,可卡因及俗稱冰的甲基苯丙胺。他認為吸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種不良的習慣令他多年要忍受毒品帶來的後遺症,包括是胃痛,記憶力衰退及尿頻。他現時仍然嘗試戒毒。

隱蔽吸毒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阿英初中時,主要在娛樂場所吸食毒品。幾年後,她長期在家吸食,次數及份量亦因而增加,不過家人從未發現。阿英一直沒有尋求協助,雖然多次自己戒毒,都不成功,吸食年期長達十年。家長應該如何協助子女戒毒?

政府在九月就「驗毒助康復計劃」展開為期四個月的諮詢。政府建議在強烈的環境因素及當事人有剛吸毒的徵狀下,進行驗毒測試,確認為吸毒人士將轉介社工,接受治療以代替檢控。
記者:關麗雯

Sunday, November 3, 2013

2013-10-29 畫出我天地

二十出頭的李光為了繪畫的夢想,兩個月前毅然辭去工作,與另一位熱愛漫畫的朋友蔡海鵬合租了一個工廠大廈單位,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埋頭漫畫創作。兩個人沒有正職,只靠兼職賺取金錢支付生活費和工作室的租金。

梁卓君十年前到美國升讀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當地工作。喜愛漫畫的她工餘時間創作,然後將自己的作品透過網絡發放,娛人娛己。不過在過程中發現:自己土生土長的香港才是創作的泉源,於是放棄美國穩定的生活,去年回到香港發展。如今,她是一位網頁設計師,工餘時間創作四格漫畫。

這三位追夢的年輕人,被香港漫畫家馬榮成和李志清吸引,報了一連四堂的「漫畫大師班」,希望向這兩位前輩取經,在漫畫世界中闖出名堂。

然而,長篇漫畫《風雲》的主筆馬榮成今年七月宣布,將於今年內為這個二十五年歷史的故事畫上句號。他強調自己不是封筆,但亦承認要生存,商業漫畫需要尋找印刷發行以外新的出路。

香港,這個萬事以利為先的城市,年輕漫畫家可以怎樣在夢想和現實之間,畫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記者:鄧淑儀

2013-10-22 寵愛我

寵我、愛我,可能是不少寵物的心聲。不過在寵物等於商品的時代,不是每一隻寵物都有被寵的好運氣。政府早前諮詢公眾,打算發牌予私人寵物繁殖者,做法引起動物團體不滿,認為做法會助長無良繁殖的歪風,直到目前仍然未有定案。

事實上,一般人追求的所謂「純種」寵物,必須在保留特定基因的情況下去繁殖,基因的單一性令動物大多患有遺傳病。例如摺耳貓和玩具貴婦狗,會終生帶有骨骼問題,前者尤其嚴重。在外國,不少國家早已不接受摺耳貓的品種註冊。

當主人滿心歡喜地把寵物買回家,亦可能因寵物患病而失望。好運的,主人會背負照料牠們的責任;不好運的話,主人可能不負責任地把這些患病動物遺棄。這一集,會透過一些動物的遭遇及愛護動物人士的心聲,探討飼養寵物該有的態度和意義。
記者:錢芷蕾

2013-10-15 街舞者

最近一部港產電影《狂舞派》在香港很流行。裡面的人物樂觀向上,為了實現自己跳舞的理想付出了很多努力,勵志的情節令不少港人對街舞有了興趣。

但是現實生活中,街舞卻並不是一個被大眾廣泛接受的舞種,很多人會覺得這種舞蹈不登大雅之堂,跳舞的人也多是不務正業,可是這種文化在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卻特別興盛。

跳街舞並不能掙錢,不管是做舞蹈老師還是自己出去表演掙錢,人工都不會高,而且收入不穩定。有些人本身會有一份正職,但是仍然不會放棄跳舞,如果有比賽那段時間,會在下班之後一群人去練舞,練到凌晨四、五點,睡幾個小時繼續去上班。

街舞也有很大危險性,空翻、手撐、地翻轉這些東西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傷殘。有些學生跳舞影響成績,父母也不支持。夢想與現實如何平衡呢?
記者:廖婧希

2013-10-08 與歷史對話

自從二千年推出課程改革後,不少中學在初中取消中國歷史科,或將它併入通識科內。影響所及,近年應考中史的人數不斷下跌,末代會考大約有二萬八千幾人應考,今年中學文憑試更只有約八千幾人參加,不少中史科老師擔心不出幾年,中史科有亡科的危機。

其實中史科不受歡迎,究其原因是社會風氣重視金融經濟,學生及家長都覺得中史科不實際,出路不佳。另一方面不少考生覺得文憑試考試範圍太闊,考題艱深,考評要求過高,不切合中學生的能力,嚴重挫敗了學生的對中國歷史的興趣。

為推廣國史教育,港大歷史系碩士同學會主辦京津六天遊,讓全港中學生參加,透過實地參觀天津如解放北路、利順德飯店、天津五大租界和大沽炮台等向學生講解近代中國歷史的演變,希望啟發學生對國史的興趣。
記者:張慧敏

2013-10-01 龍‧迷

李小龍憑著電影《精武門》中的一句經典對白,「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成為華人社會的經典人物。這位一代巨星更將香港功夫電影帶到國際電影舞台,開創了華人進軍荷李活的先河,令中國武術弘揚海外。

縱然李小龍離開了四十年,但「李小龍精神」仍然活在我們之間,陪著不少香港人,甚至是外國人成長,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著各種深遠的影響。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在香港長大。他生於演藝世家,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三個月大的李小龍已經在粵語片《金門女》中亮相,十歲時他首次在《細路祥》中擔任主角,大獲好評,被捧為天才童星。

在拳術方面,李小龍七歲時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太極拳以鍛煉身體,到十三歲的時候,他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

李小龍赴美前的最後一部電影《人海孤鴻》,把自我性格融入角色,小混混的形象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他的代表作。

在1959年,李小龍到美國留學,他在西雅圖愛迪生技術學校一邊上學,一邊教授詠春拳,其後他入讀華盛頓大學修讀哲學和心理學,擴闊了思想和視野。同時,他亦積極鑽研武術,在1962年,在大學停車場的角落,開設第一間「振藩國術館」,一邊授徒一邊練習,和不同國藉的武術愛好者交流。到1964年,他在奧蘭克開設第二間振藩國術館時,他開始深入研究傳統武術的套路形式,亦對傳統的武術形式提出質疑。

在1967年時,他在三藩市開設第三間振藩國術館,同時融合中西哲學和武術體系,創立了一個新的武術體系- 截道拳。他認為武術應該是一種自由行為,隨時作出動作反應,不應被固定的動作套路和規則限制,截拳道講求實用性,是一種直接,簡明和快速的博擊術。截拳道的哲學,不在於打鬥的技巧,是以陰陽相濟的原理作為基礎,將身體變成「像水一樣」,以柔制剛,借力打力。李小龍的武術哲學是剛和柔在任何運動中的互相補足,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李小龍在1964年應邀出席國際空手道錦標賽,擔任表演嘉賓,獲電視台製作人賞識,其後被邀請飾演美國電視劇《青蜂俠》中「加藤」一角,逐漸揚名影藝圈和武術界,但李小龍仍然未能在荷李活製作中擔任主角,他的星途只有載浮載沉。

在1970年代,李小龍回流香港,先後拍攝五部以功夫為題的動作電影。他回港後第一部拍的電影《唐山大兄》大獲好評,亦創下了當時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三百萬元,掀起功夫電影熱潮。其後他所參演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和《死亡遊戲》,都成為動作電影中的經典作品。這些電影中,拍攝武打動作的手法打破了一貫的模式,為觀眾帶來新鮮感,同時亦帶領港產片走向國際,而他的名字亦成為了中國武術的象徵。

這位功夫巨星的傳奇一生,終於1973,年僅三十二歲。李小龍於參與「死亡遊戲」的演出期間,猝死於女星丁珮家中,法院公布的死因為「對頭痛藥品過敏而引起腦水腫」導致死亡。但外界對他的死因仍然有揣測,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

李小龍的傳奇和魅力,數十年來受到世界各地的龍迷擁戴,然而在他們心目中,李小龍不只是偶像,他的哲學和精神,令不少龍迷從中得到啟發,在價值觀和性格上有所改變,亦有人將「李小龍精神」融入生活,感染身邊的人。
記者:王玉娟

2013-09-08 無家無國

八年前,SIVA當時只有十四歲,母親為了避免兒子被武裝組織招攬,將他從家鄉斯里蘭卡送走。SIVA的流浪生涯正式開始。六年前,他被安排來到香港。人生路不熟,三餐不繼,當時只有十六歲的SIVA曾在九龍公園露宿多晚。即使他的難民身份已獲得聯合國難民署香港辦事處確認,到現時為止,還未有第三個國家收容他。這六年來,他在港的生活是怎樣的?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香港辦事處的資料,本港現時有1,391名尋求政治庇護人士。在港期間,難民、尋求政治庇護人士及酷刑聲請申請人都不可以工作,不同的生活問題因而衍生。
記者:關麗雯/林俊彥

2013-09-01 長壽之都

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本港過百歲的人瑞十年間增加兩倍至1890人。截至2011年,香港女性的平均壽命是86.7歲,這讓港女長壽首次成為全球第一,而香港男性平均壽命是80.5歲。調查顯示,估計到了2041年,香港女性的平均壽命將會延長至90.8歲,男性則為84.4歲。

眾所周知,香港人的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算健康,居住環境不理想,老年貧困問題亦很嚴重,為甚麼香港會成為長壽之都?

醫學界相信,是與因為長者家人的照顧、自身身體機能和生活習慣有關。另外,醫療系統完善、安老服務發達等也有關係。但是長壽是否一定就幸福?年紀越大面臨的病痛越多,以及一些得不到照顧的隱居老人家,他們的生活質素是怎樣?而一些仍然有夢想、仍然享受生活的老人,他們對長壽又怎麼看?
記者:廖婧希/胡家欣

2013-08-25 東亞三國志: 追理想逐未來

在中國,有住在「城中村」的「蟻族」;在日本,有大學畢業後打散工的「飛特族」;以及­南韓新世代,大學畢業平均月薪88萬韓圜。「蟻族」、「飛特族」、「88萬韓圜世代」­,成為三個代表中國、日本、南韓年輕人困境的代名詞。

《東亞三國志》最後一集,會從年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看中國的城鄉差距,日本經營­模式的改變,南韓政府傾向大財閥的經濟政策,探討三國未來社會發展。
記者:許少芬/關銘麟

2013-08-18 東亞三國志:拼文化見國力

Super Junior、少女時代、Girl's Day,這些韓國樂隊組合風靡亞洲各國。《東亞三國志》第二集會從文化層面,剖析中國­、日本及南韓之間的關係。南韓的電視劇集、音樂掀起旋風,席捲亞洲、歐洲等地,令毗鄰­的日本與中國趨之若鶩。

南韓全國有超過三百條電視頻道,電視台面對激烈競爭,均願意大灑金錢製作劇集,近年在­產量已經超越日本,以國營電視台KBS為例,每年斥資近一千億韓圜,即近七億港元製作­電視劇集。流行音樂亦於風靡全球,強勁節拍配合整齊舞姿,是南韓跳舞組合的特色。KB­S電視台、當紅女子組合Girl's Day及研究韓流的學者及政府,會分析韓流冒起之原因。

日本過去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軟實力稱雄亞洲,八、九十年代日本的J pop、電視劇等在南韓及中國大受歡迎。不過,近年韓流反攻日本,令日本政府亦感到挑­戰,應否參考南韓模式牽起討論。日本政府經濟產業省訂下酷日本策略(Cool Japan Strategy)﹐希望透過推廣創意文化產業,振興日本經濟。

在中國內地,韓流勢力亦不容小覷。湖北衛視最近製作新音樂選秀節目,不單版權購自南韓­,甚至請來五十多人的南韓製作班底,親自到武漢參與拍攝製作。湖北衛視總監向培鳳表示­,希望藉著與韓方一流製作團隊合作,提高自家水平。中國可從南韓模式當中學習到甚麼?
記者:許少芬/關銘麟

2013-08-11 東亞三國志:從廣島到南京

中國、日本和南韓,乃東亞地區三個舉足輕重的國家。三國毗鄰,關係密切。《星期日檔案》製作一連三集專輯,從歷史、軟實力及年輕一代,剖析三國的關係,如何既有合作,也有競爭。

第一集: 中日韓三國,至今未能完全解決戰爭歷史問題及領土爭議,影響三國之間的關係。尤其近期安倍政府的連番右傾動作,令日本與中韓關係陷於谷底,兩國國民對日本國家觀感變得負面。

第一集將會分析,三個國家如何看待戰爭侵略戰爭及殖民歷史﹔日本與中國、南韓關係緊張,怎樣影響三個國家的年輕人的交往?
記者:許少芬/關銘麟

2013-08-04 不平凡旅遊

香港人愛旅行,但除了吃喝玩樂,旅行還有什麼意義?一些香港人不甘於傳統的旅遊方式,於是開展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阿嬌及Simo受「黑暗中對話」啟發,感受到視障人士的困難,他們展開「盲遊世界」計劃,決定戴上眼罩去旅行。

經過兩年準備,包括練習矇眼走路、徵詢眼科醫生等,去年9月,他倆和一位攝影師踏上旅程。先後去了阿姆斯特丹、柏林和倫敦。旅途上,Simo負責「扮盲」,阿嬌負責引路,他們感受到盲人旅遊的難處,亦慢慢理解盲人如何用視覺以外的感官,去認知這個世界。

年輕人為節省旅行宿費,透過互聯網向外地網民「借梳化」,香港亦有不少人參加,包括外遊時借梳化,或把家中梳化借給遊客,部分人則不是借出梳化,純粹擔任臨時導遊,帶遊客參觀熱門景點以外的地方。

大學生Jennifer是其中一位參加者,多次充當導遊,過程中令她反思香港的旅遊業發展,除了迪士尼、海洋公園、太平山頂等傳統景點外,其實還有更多值得外地人,甚至香港人認識的地方。
記者:何裕恒/單景煒

2013-07-28 金牌以外的冠軍

在運動場上,每個運動健兒都會付出最大努力,希望獲得最好成績。在運動員背後,有一群為他們喝彩、為他們打氣的啦啦隊。啦啦隊這項運動在香港慢慢興起,啦啦隊除了是競賽,並在中、小學發展之餘,現在還有幼稚園的啦啦隊班,到底為人打氣的心情是如何?

越來越多家長希望子女參加課外活動是為了拿更多的獎牌,但是啦啦隊這個活動是為運動健兒打氣,啦啦隊在運動場上擔任什麼的角色?很多家長都希望小朋友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什麼原因促使他們鼓勵子女參加啦啦隊,啦啦隊背後的精神,又如何影響現時比較多是獨生的兒童呢?

啦啦隊是一個團體的運動,當中參加的人甚至來自不同種族,當中是如何達到文化融合,如何融洽相處等?
記者:張慧敏/盧培恩

2013-07-21 港牛傳

早前八隻黃牛在大嶼山南被車撞死,目前仍未找出真凶,事件引起關注。不少團體發起關注,又同政府相關部門開會,爭取加強保育本港牛隻。據漁護署統計,全港約有1200多隻牛,包括黃牛及水牛,估計多是以前農民棄耕後,衍生的後代,牠們以群居形式,於西貢、大埔、馬鞍山等曾經有不少農田的地區生活。不過,隨鄉郊地區發展,容許牛隻生存的空間較以往愈來愈少,而事實上,過往牛隻因隨處便溺或吃村民的農作物、阻礙交通等,多次被投訴「擾民」。有意見認為,這些牛群是流浪牛,應該遷走,部分人認為牠們,也是「原居民」的一份子,應該在有適度管理下,讓牠們繼續在社區生活。過往漁護署於收到投訴後,曾將牛隻捉走並人道毀滅,最終在前年開展為牛隻絕育的計劃,以及成立牛隊。
記者:宋紫晧

2013-07-14 百年果欄

油麻地果欄建於1913年,至今,一百年。

這個位處於市中心的鮮果集散地,以前是九龍水果批發市場,也是香港主要的水果批發市場,佔地1.5公頃。現時,約有二百多檔果商在果欄內經營,每天處理約五萬箱水果,從晚上到第二天的清早,都會進行水果批發、競投、交易、轉運等工作,養活著五萬名工人。

2009年12月18日,果欄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八、九十年代,果欄有過一段腥風血雨的日子,近年,已較為平靜,果欄商人更與鄰近的學校、社區組織,合作舉辦果欄導賞團,希望推廣果欄久遠的歷史及文化;也有不少新人,愛果欄那獨特的環境、氣氛,專程走到那裡拍攝婚照。

一百年,記敘油麻地果欄的人和事。
記者:王玉娟

2013-07-07 小香港‧大香港

曾經,香港與南韓、台灣、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到了今天,至少從數據看起來,我們還是一條「龍」,但這條龍還能飛嗎?

博鰲亞洲論壇早前公布「亞洲競爭力報告」,香港仍然保著第一位,不過仔細看看當中細節,香港在「人力資本與創新能力」方面表現明顯遜色,排名僅得第八,至於排首位的是台灣、其他依次是以色列、新西蘭、南韓、新加坡。而在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香港亦跌至第五位。事實上,我們看到南韓三星的產品登上國際、台灣電子產品早已衝出亞洲、新加坡亦在生物科技佔有優勢,香港呢?還只得引以自豪的金融服務業吧。

政府多年前提出的數碼港、中藥港、創新科技無一成事,除了歸究政府的政策,問題會否出於香港人的心態和視野沒有跟上時代步伐?本集節目將訪問曾經在外地生活的港人,想離開香港的港人,反思「香港人」發生甚麼問題,亦思考「香港人」應怎樣走下去。
記者:何裕恒/陳逸雅

2013-06-30 聽講普通話

香港回歸之後,很多學校要求學生學講普通話,然而現在香港人的普通話水平怎麼樣呢?大家對於「煲冬瓜」的態度又是怎樣呢?

在公眾地方,不時會看到有小學生用普通話唸課文,家長在旁邊用不甚標準的普通話教。沒有系統學習過普通話的一代人,對於子女學習普通話是有幫助還是拖後腿?孩子和家長有甚麼苦惱呢?教普通話的老師,對香港人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又有甚麼有趣的事情呢?

清潔工或者街市賣菜的人,這些人他們似乎沒有必要一定要學普通話,可當他們懂的普通話越來越多,當他們聽到你用普通話的時候,也想盡量跟你說普通話,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說或者詞不達意的時候,會很慌張,面露既尷尬又可愛的神情。
記者:廖婧希

2013-06-23 重整人生

香港在囚人口有18%是女性,但在囚人士更生計劃主要為男性而設。位於上水的羅湖懲教所,是香港最新、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懲教所,有大約1700名女性正在服刑。他們首創了專為女性在囚人士的需要而設的更生服務,究竟成效如何?

他們設立了一個情緒治療中心,幫助女性克服為何犯罪和重犯的主要風險。他們針對有心理和情緒問題的人,在一個治療環境進行心理治療。現時有10名在囚人士接受強化心理指導,治療時間為期四周至八個月。女性囚犯較易受人際關係問題困擾,往往發覺自己在人際關係很失敗。

另外,女囚犯在出獄後面對困難重重,尤其是慣犯。出獄後的女子,她們怎樣努力重建人生。
記者:張慧敏

2013-06-16 不言之教

沒有口仍然可以擔任老師的工作,這是甚麼?他們就是無言老師。

人生在世可以發揮自己的功用貢獻社會,原來人過世後仍可惠及他人,遺體捐贈是其中一個方法。香港的兩所醫學院每年都需要不少遺體,以供醫學生作解剖之用。

礙於中國人保留全屍的觀念,遺體一直不夠用,醫學院學生唯有由六人共用一遺體增至十人一組共用遺體。其實不只醫學院學生需要遺體作解剖用途,另外中醫、藥劑、護理、人類甚至藝術學系學生,也有機會利用遺體進行學習。

香港在勸捐遺體比較低調,內地大學曾在街頭勸捐,台灣慈濟醫學院師生就稱呼遺體為大體老師。香港近年也向台灣取經,學習技巧如何令市民易於接納遺體捐贈,例如打算在今年重陽節,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設立紀念花園,安放無言老師,表達學生感謝尊敬的心意。
記者:張慧敏

2013-06-09 沒有四肢的力量

一對手,一雙腳,都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有手有腳是何等的理所當然。一對手腳成就我們過每天的生活,一個沒有四肢的人,他的生活會是怎樣?

31歲的力克‧胡哲 (Nick Vujicic) 天生沒有手腳,只有左下肢一個「小鼓槌」連兩根腳趾,這個情況連醫生也沒有辦法去解釋。對父母來說,沒有四肢的兒子,他將來的路會是如何的?

力克是家中的長子,父母及弟妹都很疼愛他。天生與別不同,力克上幼稚園時,已被人嘲笑及排斥,這些行為亦使他感到沮喪。成長路上,他經歷過無數的挫敗感及抱怨。縱然四肢全缺,力克憑著永不放棄的信念,轉化成為力量。他會游泳、踢足球、玩滑板和打電腦等,一些大家認為沒有手腳便不能做的事,他都能做到。

六月一至四日,力克將會到訪香港,分享他的故事,他的正能量在世界各地已經感動了很多人。
記者:關麗雯

2013-06-02 說不清的風波

一批真鐸學校聽障學生和舊生,提出申訴指他們曾經在學校,被老師辱罵、歧視、粗暴對待,甚至非禮。教育局鑑於情況特殊已介入直接調查。

事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部分家長及關注團體組織起來,集合學生和舊生們的申訴。他們批評學校管理不當,和要求將涉及多宗投訴的教師停職。事件曝光以來,校方最初並無回應,其後只是發聲明表示,部分傳媒報道內容不符實情,到最近則多次公開回應指控,更發出嚴正聲明,指近日針對學校的連串失實報道,是校內一名不達標的教師,聯同個別學生和校外人士炒作新聞,一批在校學生家長,則另外組成家長組支持校方。

校方和申訴人各執一詞,真相目前仍有待調查。另外,全港有近四千多名不同程度聽障學生,當中大部分在主流學校就讀,他們又面對那些問題呢?
記者:宋紫晧

2013-05-26 陪跑

失明或弱視的人要參與運動絕對不是簡單容易的事。中學老師、本身曾經是港隊運動員的林威強,有感於視障人士也有運動的需要,四年多前他組織義工,協助視障人士跑步,去年,更成立了香港失明人健體會,每星期三次訓練視障人士長跑。

義工成為他們的領跑員,以一條帶子作為雙方的維繫,大家一步一步向終點邁進。現時有九十名視障人士加入成為運動員,領跑義工有超過二百名。

林威強表示,本港超過九成視障人士都是後天失明,他們對運動的認知和需要都是很大的。只要有適度協助,這群人便可以重投運動的樂趣,甚至走出失明的陰霾,重建自信。

領跑員與視障運動員之間如何溝通?領跑員只是陪跑?雙方得到甚麼?
記者:王玉娟

2013-05-19 少年派的航海日誌

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撥款一億元成立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以鼓勵更多年青人投身航運業。七十年代的香港,「行船」是一門熱門的行業,即在遠洋輪上工作,往往要離家工作半年,甚至一年。當時「行船」是男性主導的行業。在八、九十年代,本港經歷經濟轉型,「行船」的人越來越少。

俗語說「行船跑馬三分險」,海員每天面對惡劣天氣,甚至海盜侵襲,這為「行船」增添幾分危險。雖然如此,本港每年仍然有年輕人投身這行業。他們畢業後成為甲板練習生,然後考上三副、二副、大副,最後成為船長,過程中,他們要有足夠航海經驗及考取資格,需時八至十年。現時有不少女生投身海運行業,希望創出一番事業。
記者:關麗雯

2013-05-12 退休專業人

當我們談人口老化,往往想到需要經濟援助的一群長者,其實為數不少的退休人士,不需要任何援助,反而希望將知識和技能繼續運用。

過去十年,「準退休人士」或「退休人士」的教育程度不斷提升,針對這類「smart aging」,有團體於09年推行「退休專業人員」計劃,招募來自各行業的專業退休人士,例如警司、舞蹈總監、園藝專家、教師等,他們經由面試挑選,再接受社會服務訓練,然後按其個人意願及技能,由團體進行工作配對,至今已有過百名參加者。

這批退休人士並非長者義工,他們是受薪工作,平均時薪約35元,他們需按規定每星期上班,並於該年度計劃完結後得到薪金,支薪是用以肯定他們的工作能力,而非義務工作的「消磨時間」性質。
記者:何裕恒

2013-05-05 汶川地震五周年:心路

五年前,同樣在四川省,汶川五一二大地震奪去69227人的生命。這五年來,重建工作讓人們的生活漸漸恢復平靜,可是活下來的人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的變化也是不同的,情緒也會變得複雜。

很多人都不願意再回憶五年前發生的災難,不想讓自己再陷入悲痛,只想努力活在當下和為將來打算。但是也有人本來很樂觀或者是在假裝樂觀,可就算是五年的時間也讓他們覺得很漫長,身心的傷痛給他們帶來的是源源不斷的負面情緒。也有在地震中幸運的人,他們覺得自己死裡逃生,認為人生苦短,應該對自己好一些。

當年的地震災區也是主要的羌族聚居地,地震前有32萬羌族人,地震讓人口減少了十分之一。這是一個能歌擅舞的民族,但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全部的技能都是靠口口相傳,族人們在地震後對自己文化失傳的擔心,也讓他們很焦慮。

不管是否受到肢體創傷,不管是否失去親人,他們的心理創傷都是巨大的。房屋重建好了,可是他們的心復活了嗎?五年的時間可以讓他們心情平復一些嗎?五年中他們心理的變化又是怎樣呢?
記者:廖婧希

2013-04-28 雅安.平安

四月二十日,四川蘆山縣雅安市發生黎克特制七級地震,震源深度十三公里,屬淺層地震。事件發生至今造成近二百人死亡,超過一萬一千多人受傷,一百五十多萬人受災。目前超過十七萬災民已獲安置,七成用戶恢復供電。而一度被稱為地震孤島,對外交通中斷的寶興縣,道路已經打通,救援物資陸續送到當地。

五年前汶川八級地震,港人記憶猶新。地震破壞無數家庭,災民如何面對無情天災?這次地震與上次汶川地震有何共通或不同之處?在緊救援及災後重建方面,是否顯示上次教訓已被充分吸取?
記者:關銘麟

2013-04-21 職場自由人

根據統計處最新數字顯示,本港有超過二十萬名自僱人士,數字與十年前相約,但從事的工種跟以往有些不同。在美國,全國約有1490萬名自由工作者,有人形容廿一世紀是美國的自由工作的時代,目前在網上有不同的平台,提供給自由工作者和僱用者尋找服務對象。

至於日本自九十年代經濟爆破後,自僱人士或當地稱為「freeters」的人數持續增加,有估計指目前全國有超過四百萬人,主要是年輕人屬於「freeters」一族。當地產生大量自由工作者,主要亦是因為經濟疲弱,企業不願意長期聘用員工,減少福利等開支。
記者:宋紫晧

2013-04-14 另類補習天王

四十五歲的陳葒,曾經是香港最年輕的中學校長,有感於香港教育制度和環境,未能顧及弱勢青少年,四年前他毅然放棄月薪九萬多的校長職位,並創立「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以一對一的形式,為弱勢社群學生免費補習。

陳葒在內地出生,十一歲來港定居,他不懂英文,默書零分,老師當著全班罵他「大陸仔」,叫他回內地讀書,幸好他中文和數學成績很好,中學考入皇仁書院。

補習天地的學生,有不懂中文卻在主流學校上學的南亞裔學生、有不懂英文的新移民學生,也有讀寫障礙學生、隱閉青年、輟學生等,共通點都是出身草根。

去年他得到良心業主贊助,以幾千元的月租,租下一間工廠大廈單位作固定會址,又陸續得到不同人仕和慈善基金的贊助,現時登記的學生有一千多人,登記的義務老師有八百多人,不過基於區域、時間及科目等要求條件的差異,能夠成功配對的補習師生組,只有四百多對。
記者:王玉娟

2013-04-07 留住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正積極研究放寬或解除,現在適用於薄扶林,限制出售新土地或修訂契約的延期覆行權行政措施。

據中大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研究,香港開埠前已存在香港島上的薄扶林村,既不靠海,也沒有大片農地,只是利用周邊山坡開墾。加上牛奶公司遺址及巴黎外方傳教會,都見證著薄扶林一帶的滄海桑田,亦影響了薄扶林區的發展。

薄扶林村的原居民,沒有如新界原居民一樣,享有丁權。這裡現在約四百多戶,二千多人,有部分是原居民。這裡的村民,保存不少歷史檔案,例如光緒十三年的土地買賣契約、1935年香港售賣鴉片的委任書、1948年薄扶林村小學校董會建校的地租契等等。
記者:許少芬

2013-03-31 搶救中文科

四月八日,全港約八萬二千名參加中學文憑試的考生,將要面對第一個核心科目開考,首科開考的是中文科。中文科被各界視為死亡之卷、大學殺手,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呢?

去年第一屆中學文憑試成績,令不少人大跌眼鏡,因為新學制下,大學收生最低要求是三三二二,中、英文科最低要求是三。在第一屆文憑試中文科,有不少傳統英中學生失手,雖然他們可能在其他科目表現優異,但卻失去報讀大學的資格,因此也令今屆中文科更令人關注。

有教育界人士提醒學生,中文科不是考粵語,日常聽寫讀講廣東話可以流暢自如,不代表有駕馭中文的能力。九七回歸之後,香港推行母語教學,在07年開始更取消一直沿用的二十六篇範文教學。所謂範文是指能起示範作用的經典文章,當中有文言文,也有白話文。然而範文的設立,亦令不少學生死記硬背,當局說是為了堵塞這陋習才取消範文,但結果反而令老師教導中文無所憑據,學生上課時明知有關課文不用考核,容易抱著輕率的學習心態,到真正應考時無所適從,結果令成績一落千丈。

為了確保不會因為中文科觸礁,今年不少考生都補習中文。有補習學校表示,今年補習中文的學生數目,比去年多了五、六倍。
記者:張慧敏

2013-03-24 一孩政策:大國空巢

過去三十年,隨著一孩政策推行,加上經濟急速發展,不少在農村生活的獨生子女都出城市打工,留下父母獨自在農村生活,有學者形容這些為「空巢家庭」,這種現象改變中國人傳統家庭生態。與此同時,活在一孩政策下首批老人,不少獨生子女因病或意外死亡,失去依靠而成為「失獨老人」,估計現時內地「失獨家庭」數目達到一百萬個,有失獨家庭埋怨,盡了社會責任生育一個孩子,到孩子過身,國家又缺乏關懷。

中國人口正面臨少子化及老齡化現象,有學者推算,中國計劃生育政策若延續下去,失獨、性別失衡、勞動力短缺、兵源不足等問題將會持續惡化,甚至到無法挽回的地步,現在是否改革生育政策的時機。即使改革,中國人又願意多生嗎?
記者:關銘麟

2013-03-17 一孩政策:失去的權力

中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長,三十年以來,一直是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有分析指,若不是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現在的人口至少會多四至五億。

2010年,國家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全國總和生育率只有1.14,平均一個家庭只生育一個孩子,0至14歲的人口率佔16.6%,較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下降6.29%;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則8.87%,較十年前的調查上升近2%,顯示中國「少子化」與「老齡化」的趨勢正逐步加劇,亦有學者預言,人口危機已經爆發。另外,這次人口普查亦指出,有一千三百萬人沒有戶口,當中大部分是超生人士。

計劃生育政策由各地方的計生委負責執行,根據政策,超生家庭需要繳交「社會撫養費」。早年國家已陸續放寬「一孩政策」,在城市推行「雙獨雙胎」,即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話可多生一胎的政策,在農村推行「一胎半」,即第一胎生女可多生一胎的政策,但在不少地區,計生政策成為地方勢力斂財工具,有個案繳交社會撫養費仍被引產,有個案因無力繳交費用,被計生辦人員搶掠甚至襲擊,有人因此走上上訪之路,現在生育一個孩子,代價有多大?社會撫養費,確實又去了哪裡?

另一方面,現在在內地,子女因病或意外死亡而無人供養的「失獨家庭」,數目愈來愈多,估計達到一百萬個,國家對失獨家庭的支援不多,有失獨家庭埋怨,盡了社會責任生育一個孩子,到孩子過身,國家又缺乏支援。

有人支持計生政策繼續維持,但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呼聲愈來愈高,指計劃生育政策不合時宜,損害平民百姓生育權。有學者亦聯署爭取,全面取消計劃生育政策。政策放寬的話,對中國人口帶來多大的壓力?
記者:關銘麟

2013-03-10 網絡力量

尖東有隻很出名的貓,人稱忌廉哥。由於牠的一次失蹤,幾個上班族在網上發起了「尋貓啓示」,最終主人找到了牠,但事情並沒有結束,因為關注牠的人也越來越多。忌廉哥有自己的社交網絡,並在網上多傳遞一些正能量。

九二年出生的伍公子,因為拍短片在視頻網站人氣高漲,在網上言語囂張的伍公子,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也受到了很多的非議。他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能夠得到父母理解,將自己的興趣變成事業。伍公子說自己以前不成熟,對那些在網上用言語攻擊自己的人,會反擊回去,但是這樣並不能讓攻擊停止,只會變得更激烈。如今的他,已經懂得如何去應對各方不同的評價。

Katy是一個六歲小朋友的媽媽,喜歡扮靚的她從懷孕的時候,開始在網上寫日誌跟人分享美容心得,前兩年還開始拍化妝視頻傳上網。她認為化妝雖然在每個人心裡的意義不同,但在她看來卻是一件重要的事情。Katy說她最開心最享受的事情,就是有人留言告訴她,自己從她那學會了化妝,並且因為化妝讓生活有了新的改變。

在網上,有些人沒有想到會突然紅起來,也沒有人想到會被人辱罵,網絡力量不容忽視。
記者:廖婧希

2013-03-03 二手潮流

每次執屋,大家不時都會發現一大堆買回來才發現不合身、或是遭嫌棄的衣服、鞋、袋、飾物等等,又或者是一些平時很少用的物品,例如小型家電或裝飾品。它們不是壞了,但為了騰出更多空位,你決定棄掉它們。穿過一次的衣服、用過一次的咖啡機、或者用了一年的傢俬最後都掉到堆填區。為了減少浪費,不少團體定期舉辦以物易物等的活動,鼓勵大家善用二手物。
記者:關麗雯

2013-02-24 沙士十年:疫戰

較早前出現在中東一帶的新沙士病毒,和在香港野生蝙蝠裡找到的冠狀病毒,與港大發現的病毒相類似,這項發現提醒世人,各種各樣的傳染病,都有再來的一天。

沙士一役之後,香港在公共衛生政策方面有顯著提升。瑪嘉烈醫院的傳染病房是本港設備最完善的病房,提供安全的病房讓病人入住。醫管局的緊急應變中心,亦為香港人把關,遇上大型傳染病爆發,為港人提供即時資訊。

09年香港豬流感疫情得以控制,有人認為,就是香港在防疫意識上,有了沙士的教訓而提升了,使當時的疫情很快得以控制。

這一集,我們訪問了沈祖堯、袁國勇、管軼及梁卓偉等專家,從他們口中,認識香港今時今日的公共衛生狀況,香港人又學會了甚麼功課?
記者:張慧敏/何裕恒

2013-02-17 沙士十年:生死去留

十年前的一場沙士疫潮,令一千七百多人受感染,近三百人死亡,很多人經歷生離死別,他們的故事延續到十年後的今天。

2004年六月,長達460頁的立法會調查沙士專責委員會報告書,點名批評抗疫不力的問責官員及醫療衛生界有關人士。報告除了詳盡記述沙士爆發經過,還揭露了官員屢次錯失契機,把疫情控制過來。

十年過去了,當年走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專家、病人、遺屬等,憶述當年這段疫症。政府成立沙士基金,到現在運作情況如何?病人是否得到恰當照顧?

因著沙士,香港在傳染病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發展,瑪嘉烈醫院的傳染隔離病房達到高標準,為將來有可能發生的疫症作好準備。

香港人都不能忘記這段戴口罩的日子,到底我們從沙士一役學了甚麼教訓?淘大花園被封,居民被隔離;今時今日,為何這裡的業主立案法團,聲稱自己屋苑可能是全港衛生標準最高的地方?當年經歷沙士疫症的住戶,為何仍未能忘記當年的一切?

一連兩集《沙士十年》,為觀眾回顧這段疫情,在衛生防疫方面,香港人又學會了甚麼功課?
記者:宋紫晧

2013-02-10 「候鳥」團聚

截止2011年,全中國有一億五千多萬名,離鄉別井到城市謀生的外出農民工,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長期留守,估計全國最少有5800多萬名留守兒童,他們部分好像「候鳥」般,在寒假和暑假時,「飛」到大城市與父母團聚,到假期完結就返鄉繼續生活和唸書;亦有部分農工子女跟隨父母生活,變成大城市的流動人口。

今個農曆新年前夕,將有一個由「候鳥兒童」當表演者的春節晚會於東莞舉行,節目包括舞蹈、樂隊表演、話劇、大合唱等,希望透過演出增加小朋友的自信心,並提供機會讓平日缺少與子女相處的民工父母,在農曆新年之前,欣賞子女的演出。
記者:宋紫晧

2013-02-03 青年貧

月光族、青貧族、啃老族、回力標世代,這些不同的稱呼其實都在說同一件事:青年貧窮。

學者指出,貧窮在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體現,例如一名年輕人,在當今世代月薪一萬元出頭,無法上游,某程度上已算是「貧窮」。統計處數字顯示,15至24歲的年輕人,收入中位數約8000元,而25至34歲青年的收入中位數則約13000元,諷刺的是兩個數字均與十年前無分別。

青年貧窮問題成因複雜,甚至有團體指出,早在求學時期,一些專上學生需要向政府借錢讀書已經早種貧根,長遠可能影響青年的人生計劃,置業、結婚、生育越推越遲。
記者:何裕恒

2013-01-27 亞洲性奴

聯合國估計有至少二千一百萬人生活在奴役中,當中超過一半在亞洲,這裡有大約一千一百七十萬被販賣的人口。無線新聞部在泰國跟進當地性奴買賣及交易實況。記者跟隨一名加拿大女義工,在芭堤雅搶救被販賣到當地作兒童性奴的行動。

泰國每年吸引以千萬計的遊客,經濟不斷發展。在芭堤雅,有一處被形容為尋性之地的旅遊點,那裡有特別多雛妓。但這些兒童為何淪為性奴?人口販賣分子如何操縱他們?

記者訪問了受害人、警方及嘗試幫助他們的人。
記者:阮小清

2013-01-20 開飯

在現時通脹加劇的環境下,無論住屋或膳食,對基層或低收入家庭來說,都造成一定財政壓力;居住開支難以節省,他們大部分唯有以省吃來減少支出。

基督教女青年會於今年六至八月,訪問了436名十六歲以上的,深水區舊式私樓居民,接近八成的被訪者指,食物價格昂貴是他們首項的生活壓力。

有基層家長因要長時間工作,無法照顧年幼子女晚餐,有志願機構開辦課後支援服務,每天下午五時至晚上九時,讓一群清貧小學生,留在社區中心或者學校,教他們功課,也免費為他們提供熱食晚餐。

這個年頭,「開飯」對一些香港人來說,並非易事。
記者:王玉娟

2013-01-13 勞教

中央政法委員書記孟建柱,近日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表示,中央已研究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今年內停止,已經沿用了五十六年的勞動教養制度。

勞教制度始自五十年代的政治鬥爭時期,最初對象是反革命壞份子,自1957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正式確立下來。勞動教養毋須經法院審訊,公安機關便可將人判入勞教所,剝削人身自由,最多為期四年。根據中國司法部統計,截至零八年末,共有十六萬人在勞教所接受勞教。不過,數字一直被認為低估。據民間調查,被勞教人員當中,四分一是上訪者。內地法律界批評,勞教已成為打壓上訪者手段。

今年以來,發生了幾宗令社會嘩然的勞教案件,包括湖南的唐慧案以及重慶的任建宇案。唐慧女兒被罪犯強姦及強逼賣淫,唐慧不服法庭判刑過輕,多次上訪,任建宇則在微博上轉發言論,兩人均被判勞教。法官也難獨善其身,吉林省一位法官,因審理一宗案件最後被判勞教。

本集《星期日檔案》將會深入北京一條「上訪村」,發現不僅上訪者被判勞教,收留上訪者的村民也被勞教。最後上訪者冒著再被判勞教的風險,到北京天安門廣場拉橫額,控訴社會不公。
記者:許少芬

2013-01-06 假如他是你的孩子

有一群孩子,他們模樣可愛,可是當你仔細與他們接觸,便會發現他們無法跟人溝通,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要。這一群天真單純的人,是被稱為『孤獨症患者』的自閉症兒童。在內地,自閉症兒童的數目越來越多,他們的狀況日漸受人關注。 今年七月,廣州市番禺一家兒童自閉症康復中心裡面,四歲的瑤瑤在睡覺時,被一位姓許的特教老師用鞋打腳底板喚醒,許老師要讓瑤瑤做訓練。但是瑤瑤不配合,許老師便拉起瑤瑤雙手,把她凌空吊起來,之後迅速摔在地上,再拉起瑤瑤雙腳原地做360度翻轉,導致瑤瑤頭部重創,躺在地上昏迷不醒,性命堪憂,中心內的閉路電視把事件一清二楚地紀錄下來。 在送往醫院做開顱手術後保住了性命,經鑒定瑤瑤的損傷程度為重傷。在十二月中的一審判決中,許老師故意傷害罪成立,被判有期徒刑六年六個月。 在十月初開庭審理此案的時候,許老師辯稱自己當時心情暴躁,有些心急才失手導致瑤瑤受傷,而不是故意的。這位被稱為特教老師的許姓女子,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沒有教師資格證,更沒有經過過特殊教育專業培訓,這樣的人怎麼可以進入特殊兒童康復機構做老師? 瑤瑤父母對《星期日檔案》記者說,女兒雖然語言有障礙,但平時活潑可愛,很愛笑,非常惹人喜歡,然而才四歲的她卻承受了太多的苦難。現在一家人只希望她身體盡快康復,像以前一樣蹦蹦跳跳。 年九月,深圳一所小學五年級的十九名家長寫聯名信,要求學校將孩子班裡的自閉症學生鵬鵬"趕"出學校。信中寫道"我們的孩子回家後跟我們提起,說他不遵守紀律,不講衛生,同學們都不敢靠近他。"為了班裡其他孩子著想,鵬鵬應該去特殊學校,而不是待在普通學校。 鵬鵬的媽媽說能夠理解其他家長的擔心,但是鵬鵬的自閉症程度不嚴重,如果把他放在特殊機構他不會有進步。鵬鵬在鋼琴方面很有天賦,每當彈琴的時候臉上流露的陶醉更讓人為之動容,一般的語文和數學題目他也可以應付。 最後,鵬鵬在公益組織壹基金的幫助和社會輿論壓力下,學校答應讓他回到學校,給他一個獨立的教室,並讓慈善機構聘請的特教老師為他上課。可是用壹基金秘書長楊鵬的話說,解決了一個鵬鵬的教育問題,還有千千萬萬個鵬鵬又如何。 廣州龍華有一間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創辦人本身也是一個自閉症兒童的媽媽。從對自閉症的不了解到現在創辦了這個中心,她說有無奈也有快樂。從二零零九年開始申請機構的註冊證書,因為她想讓機構是正規的。可是當時連工商局、民政局的人,也不知道這樣的機構,應該辦甚麼樣的證,這一拖就拖到了今年四月,才讓機構真正合法。

她的兒子現在也在機構裡面進行訓練,她覺得這樣做,既幫助了自己的孩子,也讓附近有需要的孩子,能夠就近得到訓練。可是附近居住的大多是外來人士,這些人的收入不高而且不穩定,所以學生家長拖欠學費也是常事。

鄒小兵是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的專家,他說現在中國的自閉症患病率快速上升。"早發現,早干涉,早教育"是改善孩子自閉症程度的途徑。可是目前在內地,自閉症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鄒醫生說讓程度較輕的自閉症兒童,回歸主流教育是國際的趨勢,同時也是真正減輕社會負擔的一種辦法。

華南師範大學今年首次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這也是華南地區第一所本科學校開設此專業。雖然這並非全國第一家,但是龐大數量的自閉症兒童仍然使師資供不應求。

深圳自閉症研究會去年在華南地區作了一項調研報告,反映目前自閉症患者家庭所承受的訓練費用高昂,特教老師匱乏,薪酬低,流動量大等問題,希望這份報告可以得到政府的重視,並給予自閉症孩子更多的社會資源。
記者:廖靖希

2012-12-23 幾點收工?

本港長工時問題存在已久,以飲食零售、物業管理及陸路運輸的情況最為嚴重。根據2011年統計處的資料顯示,以上工種的僱員每周工作時數,由44至72小時不等。工作長令這班打工仔休息不足、生活不平衡,亦失去家庭生活。勞工團體認為,只有立法訂立標準工時才可保障勞工權益,建議標準工時每天八小時,每周44小時。

不過,勞資雙方在立法上存在極大分歧。七大商會早前聯署去信勞工及福利局,指出標準工時立法影響企業的靈活性。有飲食業東主指,去年最低工資立法已令成本增加,認為標準工時立法加重負擔。

外國一早已就標準工時立法,尚在起步階段的香港,究竟標準工時立法的可行性有多高?
記者:關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