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不少人選擇發展多項事業,不再追求單一的「朝九晚五」全職工作。他們在介紹自己的工作時,須以斜槓符號「/」來區分不同職業或身份,被喻為「斜槓族」。有機構推算,香港於2015年共有五十多萬名彈性就業者,佔總就業人數13.9%。「斜槓族」的生活是怎樣?他們為甚麼展開多職生涯?當中遇到甚麼挑戰?
記者:鄭樂晴
Sunday, June 23, 2019
Friday, June 21, 2019
2019-06-16 護士向前走
香港醫生人數不足,市民亦面對急症室與門診輪候時間長的問題。除了增加醫生供應,另一方法是釋放護士的潛能,讓她們負擔起更多工作。事實上,外國早有專科護士和執業護士的概念,在基層醫療和醫院醫療,皆扮演重要角色。但在香港,受限於訓練制度和法例,護士的職能仍未完全發揮。雖然如此,在社會上仍有一群護士,嘗試實行各項計劃,以實際行動告訴大家,護士不只是醫生的助手。
記者:劉偉程
記者:劉偉程
2019-06-09 鐵窗內外
終審法院去年裁定,本港首宗提供代客探監服務的上訴人無罪,指出囚犯朋友的定義廣泛:有合法及真誠的原因去探訪,給予在囚人士精神及物質支援。亦有囚犯司法覆核,爭取非緊急情況下,可在獄中致電親友,案件正等候裁決。不少家屬現時依然長途跋涉到遠離市區的監獄,每次探望鐵窗內的親人半句鐘。有研究顯示,親友及義工探訪支持,有助降低更生人士重犯率。外界的探望和關心,對更生人士有何幫助?他們需要怎樣的「朋友」關心支持?
記者:林可欣
記者:林可欣
Tuesday, June 4, 2019
2019-06-02 保護非遺
香港有四百八十個非文質文化遺產項目,政府在最新的財政預算案中,撥款三億予康文署用作保護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更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這些民間祭祀習俗近年被視作旅遊景點去推廣,希望引起更多市民關注,現時本港的保育工作做得如何?究竟如何在保育傳統文化與商業化中取得平衡?
記者:羅卓敏
記者:羅卓敏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