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9, 2015

2015-04-26 飛越香港 (下)- 富裕.貧窮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由小漁村變成大都會,享負不少美名。香港是世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也是其中一個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已發展經濟體系。早在2008年,聯合國已把香港貧富懸殊程度,列為亞洲第一。

香港因其獨特的土地制度,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樓房呎價和商廈租金,雙雙冠絕全球。樓價無止境地向上升,投資和擁有物業,而非工作,成為香港人創造和累積財富的主要手段;一所房子,把社會上的富人與窮人,成功與失敗者,涇渭分明地劃分出來。

香港不少舊區舊樓,頂層是天台屋,下面是板間房、房,一街之隔,是新建的豪宅。景觀矛盾對立,貧富鮮明易見。

從高處看、從上而下,香港是怎樣一個既富且貧、既美又醜的城市?
記者:王玉娟

Monday, April 20, 2015

2015-04-19 飛越香港 (上)- 高樓.綠地

從高空望下來的香港,面貌其實是怎樣的?

香港被形容為「石屎森林」,地少、人多、擁擠、壓迫一直是香港的形容詞,但原來這個面積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有四分三屬郊野地區,是綠化土地。但香港實際用於住房的面積,只佔整個城市的百分之七,這百分之七的地方,竟住了超過七百萬人。

香港的大廈越建越密,越起越高,摩天大樓超過二百座,一棟棟「牙籤樓」、「筷子樓」擠在一起,成為世界著名的「垂直城市」;城市繁華的背後,藏著讓人震驚的高密度居住環境,香港是全球其中一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

香港,就是一個大廈密密麻麻、又很多綠化的城市,這種極端矛盾對立的景觀隱含著甚麼信息?反映著一個怎樣的社會?
記者:王玉娟

Tuesday, April 14, 2015

2015-04-12 半途出家當農夫

香港素以經濟城市自居,第一類及第二類生產只佔整體經濟組成的極少部分。然而,持份少不代表價值低。近年,有人提出香港可以發展自己的農業,「自己的菜自己種」,更有青年放棄本來在都市的工作,全身投入農耕。到底是甚麼吸引到這班年輕人半途出家,當上全職農夫?

年紀輕輕,大學畢業的他們,都不是傳統的「農二代」,他們在都市出身,只是認為香港必須有農業,且農業在港仍有可為而當上農夫。面向黃土背朝天,他們放棄舒適的冷氣房間,以勞力「搵食」。面對家人的反對,社會不知情人士的批評,他們又怎樣想?農業的智慧千錘百煉,半途出家的他們,又學到了多少?
記者:劉偉程

Monday, April 6, 2015

2015-04-05 日落華富

二零一四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建華富邨的計劃,至今已有五個安置居民的選址。華富(一)邨及華富(二) 邨分別在1967及1970年逐步建成,一共有十八座樓,現有居民約二萬六千多人。重建計劃提出後,有組織成立華富邨重建關注組,收集及反映居民對重建的意見。

華富邨曾是一個單位住著一家十多口,甚至三代同堂的地方,這裏亦被稱為「富貴邨」,不少高官名人曾在這裏居住,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正直邨內的小孩長大後成家置業,有些人飛黃騰達。有邨民憶述,每年農曆新年邨內都塞滿名貴房車,載著名成利就的子女回老家拜年。

時至今日,「富貴邨」變成了「老人邨」,昔日屋邨商場的茶樓變成了老人院。不少子女成家立室後遷出,留下老人家不願離開,亦有不少單位因老人離世而有新住戶遷入,令邨內人口加入了不少新移民及少數族裔。「第一代住戶」陪著華富邨經歷了近半世紀,其間的公屋生活、鄰里關係有何變化?

一些在華富邨長大,已經搬走的中年人,回顧在華富邨的日子,邨內的遊樂場、旁邊的瀑布灣及南區大海景,怎樣陪伴他們成長?這裏的人和事,對他們有何重要?本集希望透過華富邨這大型舊式公共屋邨,回顧兩代人的集體回憶,以及他們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寄望。
記者:李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