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14

2014-07-29 家暴(一)暴風來臨

本港社會一直提倡對家庭暴力「零容忍」,但是在過去十年,平均每年的虐待配偶/同居伴侶的個案超過3,000宗,隱蔽的個案多不勝數。傳統男尊女卑,中港婚姻、情緒控制、暴力觀念、成長經歷、婚姻等都是家庭暴力下隱藏的問題。

過去五年,平均每年三千多宗家庭暴力個案中,超過八成的受虐者是女性,超過六成的施暴者是她們的丈夫。隨著中港婚姻普及,受虐者涉及更多新移民婦女。

對於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來說,「家醜不出外傳」,即使她們長期承受身體及精神虐待,但她們都不願意主動向外求助,這助長施暴者繼續以暴力去控制她們。

美琼被丈夫虐打長達十多年,一直沒有向外求助。有一天,丈夫企圖使用一個鐵鎚去襲擊她,終於令她醒覺。「如果你讓伴侶以一巴掌、一拳打你,成為習慣,以後吵架就是用暴力,你便一輩子。」美琼鼓勵遭受家暴的婦女要向外求助,儘早將自己帶離困境。

現時,本港多間社福機構及社會福利署舉辦施暴者輔導計劃,讓參加者認識暴力及其影響,兩性平等觀念,情緒控制及自我認識等。Ben與太太雖然就家庭暴力參加十多次婚姻輔導,不過BEN失控時仍會對太太動手,令他很困擾。前年,他自願參加輔導計劃,計劃助他找出根本問題,現時他形容跟太太的關係像新婚一樣。
記者:關麗雯

Wednesday, July 23, 2014

2014-07-22 仁心無價

中醫逐漸普及,特別為老人家歡迎,但香港中醫費用不菲,中藥越來越貴,政府中醫服務亦有限,而且收費較西醫貴。兩位出身基層的年輕中醫有見及此,決定放棄部分工作時間,分別在幾年前開始,與兩間社福機構舉辦中醫義診,贈醫施藥,以自己的專業,幫助老人及基層勞工醫療需要。

另外,一名同樣出身基層,學貫中西、分別有生物化學及中藥博士的中醫師,年屆退休之齡仍積極上門為老人義診,贈醫施藥,見證中醫義診在港發展。

本集會探討為何年輕醫師不以醫術多賺錢改變自己生活,而要義診助人,在義診過程中看見甚麼社會問題?當中有何滿足感,又經歷多少無奈?他們是怎樣改變了受惠的老人及基層勞工的生活?
記者:李朗怡

Wednesday, July 16, 2014

2014-07-15 愛.分享

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持續,一班市民,本著平等分享的信念,帶同物資,走入社區,與弱勢社群分享,期望可以藉此重建社區網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有青年人,憑藉舉辦音樂會,集合民間的物資,與機構合作教授基層小朋友音樂。他們都抱著「分享」這信念,將既有的,與他人分享,並不存在受助者,施予者的關係。

平等分享行動的發起人BENSON於2011年,政府派發六千元時,反思派錢與縮窄貧富差距的關係,開始於深水埗區,探訪拾荒者與無家者,並慢慢認識一班有心人,組成「平等分享行動」。

行動舉行至今約三年,一直沒有組織,沒有架構,亦沒有專頁。只靠參與者各自的聯絡網絡散開。他們形容自己是一盤散沙。今年起會每月定一次大行動,召集約二百人,散落於三至四區行動。

二十出頭的李林風為樂隊成員,去年發起一換一概念音樂會,以低廉價錢出售演唱會門票,但要求觀眾帶同罐頭等物資到會場,然後透過「平等分享行動」分發物資。今年則與另一團體合作,鼓勵觀眾捐出鋼琴書,為基層小朋友提供學習鋼琴的機會。

到底這兩班聲稱不是義工,不是救濟,但出錢出力幫助弱勢社群的人,因著甚麼信念去做?當親身接觸不同社區的基層人士,對他們有何啟發?如此沒有組織架構的一個群組,為何可以慢慢擴大?而以一批沒有組織架構的人士,他們都想辦法去改善貧富懸殊之時,我們的社會,出了甚麼問題?
記者:黃雅宇/賴詠霖

Saturday, July 12, 2014

2014-07-08 賭.逃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在巴西舉行,全城掀起足球熱潮,不過在全城陷入足球狂熱的同時,不少志願機構提醒市民,睇波不賭波,因為每屆世界盃都有不少球迷沉迷賭波,所以社會各界希望球迷以不賭世界盃的心態,去觀賞世界盃各場賽事。

自2003年足球博彩合法化,社會各界很關注賭波人數有否上升,輾轉經過十年,有戒賭機構進行的調查顯示,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是容易令人沉迷賭博的關鍵時刻。沉迷賭波的賭徒多為年輕人,二十五歲佔一成一,比其他賭徒多百分之七點六,二十六歲至三十九歲賭波的成年人有四成八,所以戒賭機構希望政府提高合法賭博年齡至二十一歲,藉此延後年輕人接觸賭博的機會。

五月二十一日明愛展晴中心獲邀出席澳門幸運博彩業職公工會主辦的論壇,希望提醒公眾不要沉迷賭博。該工會是澳門規模較大的賭場從業員,主要會員是荷官。澳門以博彩業為經濟支柱,但過去有不少人因賭博而自殺,所以2012年澳門將入賭場的合法博彩年齡提高至二十一歲,香港如何借鑑澳門經驗?

世界盃開鑼至今,已有數人據悉因為賭博自殺身亡,一些有賭癮的過來人如何看賭博對人生的影響?
記者:張慧敏

Thursday, July 3, 2014

2014-07-01 不是大學生

踏入七月,是中六學生最緊張的日子,因為要面對文憑試放榜。能否升讀大學,「有沒有前途」,彷彿就看這一次。

本地中學生一直背負沉重壓力,在大眾期望的目光下成長,根本沒有空間思考升大學的意義,甚至不曾想過升大學以外的出路。目前本地升讀大學的課程琳瑯滿目,不少未能直接考上大學的學生和家長,亦不惜投下大量金錢讓子女得到一張「沙紙」。但到底升不到大學是否代表沒有前途,代表人生走向失敗?抑或不論升學與否,認清自己的人生目標才最重要?

本集《星期二檔案》會透過一些「不是大學生」的個案,從家長、校長、學生角度,反思是否不讀大學人生就是失敗,以及認清人生目標的重要,希望以當中的勵志故事,為本屆中學文憑試學生打氣。
記者:錢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