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龍躍頭圍村有一群婆婆,五十至七十年代經歷盲婚啞嫁,出嫁時會唱哭嫁歌謠,表達對婚姻不由自主、傳統女性命運的無奈與傷感。她們婚後生子顧家、種田勞動,地位及待遇卻隨著現代社會轉變,漸被忽略遺忘。當年圍村新娘傳唱的哭嫁歌,2014年被納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更有非牟利機構獲政府資助研究,紀錄這群末代「哭嫁新娘」的故事。傳統圍村婚禮習俗背後有何文化意義?如何影響一班紀錄者反思女性角色與婚姻關係?
記者:林可欣
Tuesday, July 16, 2019
2019-07-07 學習失敗
香港中學文憑試即將放榜,莘莘學子將會收到成人禮的第一張成績表。公開試被喻為「一試定生死」,一個考試怎樣主宰人生?有調查顯示,愈來愈多青少年受情緒困擾。有機構在2018年向21間全港中學收集問卷,發現在約7,500名受訪學生中,逾半呈抑鬱徵狀;四分一中學生出現焦慮,大部分學生表示壓力來自於學業。學業至上的社會,面對考試成績不如意,學生又是否懂得面對失敗?這世代的家長,又應如何學習面對子女的失敗呢?
記者:馬敏玉
記者:馬敏玉
Tuesday, July 2, 2019
2019-06-30 男言之隱
男士一向被標籤為「剛強」、「堅毅」。2017年一個全港性精神健康調查顯示,本港男性的精神健康顯注較差。面對家庭及事業的壓力,不少男士傾向處理問題而忽略情感需要。香港男性要突破性別定型,坦承接受情緒困擾,有幾大阻力?坊間不乏對兒童、長者、女性的支援,惟男士一環則較少關注,社福機構如何回應男士的需要,協助他們及早體察自己的需要?
記者:方子晴
記者:方子晴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