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 2025

2025-02-23 流光留影

屹立北角逾半世紀的新光戲院即將結束營運,臨別之際,有本地劇團把握最後檔期,送別新光。自新冠疫情在香港爆發後,政府為控制疫情,戲院也被勒令停業,港人消費習慣隨即有所改變,由去戲院看電影,也變成在家觀看串流平台的電影,疫後掀起北上消費熱,有不少港人也會北上購物和去電影院看電影,這裏同時作為兩年內第十間結業的數碼戲院,本地戲院及電影業前景如何發展?
記者:何采思、吳泳霖

2025-02-16 I人E人

坊間有不少性格測試,幫助了解自我,近年興起MBTI十六型人格測試,其中內向及外向的人,分別以其代表的英文字的開首字母,稱作I人及E人,另外在網絡上亦掀起另一熱潮,稱呼熱愛出席社交活動聚會的外向者為「社牛」,喜歡獨自相處的內向者為「社恐」的說法,到底兩種不同性格的人在學業、工作、社交上有甚麼分別?真正對社交感到恐懼、焦慮的人,如何適應社會?
記者:何采思

2025-02-09 這個冬天不太冷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香港位於亞熱帶原本四季分明。但世界氣象組織確認2024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香港的冬天也越來越溫暖。縱然天氣不似預期,但大眾用自己的方式適應多變的天氣,對傳統臘味店、火鍋店、深耕農夫及運動發燒友來說,天氣對他們的生活或業務有何影響唸呢?
記者:盤翠瑩

2025-02-02 年年有蠔

本地蠔業歷史悠久,扎根流浮山的蠔民,世世代代傳承養殖技術,出產鮮甜的蠔豉和金蠔。面對進口蠔的競爭及青黃不接的挑戰,他們如何尋找出路?

蠔有「海洋生態工程師」之稱,能夠過濾水中的雜質,而蠔礁亦是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有環保團體在本港多個地點修復蠔礁,改善海洋環境。
記者:廖天贊

2025-01-26 花開得富貴?

臨近新春,不少人都會買年花過農曆新年。但今年花墟有檔主表示,受港人北上消費熱潮影響,預期新年花市不會太暢旺。但亦有在年宵擺攤的花農指,即使零售市道不景氣,他們都打算盡力開拓客源,期望網上及商場的銷售,能夠增加賣年花的利潤。而栽種桃花四十年的本地花農相信,只要種出靚桃花,始終會有惜花人購買。他們能否在這個新年得償所願,賺錢過好年?
記者:陳嘉敏

2025-01-19 開枱打牌

麻將牌以往用木、竹片等材料製成,人手雕刻麻將因而被稱為「刮竹」,麻將館亦俗稱「竹館」。現今的麻將一般以機器製造,傳統的手雕麻將已成夕陽行業,入行逾半世紀的師傅,如何延續這門手藝?麻將館又如何在時代變遷中轉型?

打麻將是不少本地人的消閒活動,一些居港外國人也愛上「打牌」,以麻將會友,感受地道文化。
記者:廖天贊

2025-01-12 我想飛

對每個人來說,能夠隨心所欲,自在前往不同的地方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不過對於輪椅使用者來說,或許會不太容易。每人也有可能因患病或年紀增長變得行動不便,需要使用手杖,甚至以輪椅代步,輪椅使用者出行要克服甚麼障礙?有輪椅使用者為了突破自我,打算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與兩位中學生坐飛機,以最快速度完成約三萬六千公里的航程,當中可行嗎?
記者:何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