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患有輕度智障的劉肖儀性格內向,卻具有運動天份,自小接觸過多種運動,卻愛上游泳。安靜而堅毅不屈的性格令她在游泳方面不斷向前,今年更獲甄選為中國香港代表隊成員,初嚐到外國比賽的滋味。劉肖儀既要上學,又要練水,是甚麼令她堅持艱苦的訓練?父母如何支持女兒?將來還有甚麼目標?她是第一屆兒科醫學會鵬程奮進堅毅獎學金的得獎人之一。
記者:鄧穎賢
Monday, December 11, 2023
2023-12-03 我筆入江湖
七、八十年代,香港武俠劇迎來黃金時代,武俠作為大眾流行文化,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不過現在年輕一代讀武俠小說的人變少,寫武俠小說的人也少見。五年前,武俠泰斗金庸去世,有人稱「金庸之後,再無江湖」,武俠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屬於過去的時代。《我筆入江湖》記載了一位小金庸迷,和兩個還在寫武俠小說的作者,他們對武俠小說不離不棄的故事。
記者:徐雯
記者:徐雯
Thursday, November 30, 2023
2023-11-26 嘉嘉的24小時
今年只有九歲、患有短腸症的羅珮嘉,自出生以來因為腸道潰瘍、心率異常,進出醫院做各種大小手術不下二十次,腸道有大約九成被切除,每天有16小時需要留在家中輸營養液為生,對生活造成極大不便。不過小小年紀的嘉嘉卻沒有氣餒,不但積極參與校內活動,例如舞蹈、烹飪、歌唱比賽,甚至成為YouTuber在網上分享日常生活片段,活出比大人更精彩的人生。
記者:嚴熹曼
記者:嚴熹曼
Monday, November 20, 2023
2023-08-13 一念之差
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大都準備在學業或職場上大展拳腳,但有人卻因為一念之差,身陷牢獄,為自己的選擇付出沉重代價。
阿樂(化名)中二輟學後不久加入黑社會,被引誘販毒,從運毒到成為拆家。當阿樂以為自己可全身而退的時候,在進行最後一宗交易時被捕,判入獄十一年八個月。
賢仔(化名)原本愛好運動,對政治不感興趣。四年前跟隨朋友參加「反修例」示威被捕,判監五年零六個月。
本集講述兩位年輕人,是如何在獄中經歷失意、反思,並重整人生。
記者:徐雯
阿樂(化名)中二輟學後不久加入黑社會,被引誘販毒,從運毒到成為拆家。當阿樂以為自己可全身而退的時候,在進行最後一宗交易時被捕,判入獄十一年八個月。
賢仔(化名)原本愛好運動,對政治不感興趣。四年前跟隨朋友參加「反修例」示威被捕,判監五年零六個月。
本集講述兩位年輕人,是如何在獄中經歷失意、反思,並重整人生。
記者:徐雯
2023-08-06 歸園田居
不少人退休後會選擇安逸的生活,享受晚年。然而65歲的根叔卻走上一條更勞累的道路。
當初厭倦打工仔生活而「祼辭」,根叔在朋友鼓勵下進入二澳「復耕」,一眨眼便堅持了十一年。「二澳米」是他和農作社一群義工深感驕傲的本地作物,他們又舉辦導賞團,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二澳。
由城市人成為現代陶淵明,根叔面對疫後人手流失、器材損耗的考驗,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回本,到底背後有甚麼信念支持他繼續走下去?
記者:何思懿
當初厭倦打工仔生活而「祼辭」,根叔在朋友鼓勵下進入二澳「復耕」,一眨眼便堅持了十一年。「二澳米」是他和農作社一群義工深感驕傲的本地作物,他們又舉辦導賞團,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二澳。
由城市人成為現代陶淵明,根叔面對疫後人手流失、器材損耗的考驗,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回本,到底背後有甚麼信念支持他繼續走下去?
記者:何思懿
2023-07-30 板仔大翻身
上世紀70年代,滑板曾經在香港風靡一時,但當時仍未有公共滑板場,公眾地方亦大多禁止「踩板」。有本地資深滑板玩家慨嘆當年只能夠在街頭滑行,用盡街上的障礙物練習花式,卻令大眾對「板仔」的印象停留在反叛、壞孩子的一面。2020東京奧運新增的滑板項目大受歡迎,滑板形象大翻身,本港再掀滑板潮,政府聲稱會積極推動發展。滑板最終會否發展成一項主流運動?本地滑板玩家對此情況又抱甚麼態度?
記者:姜鎮、鄧穎賢
記者:姜鎮、鄧穎賢
2023-07-23 龜兔救兵
貓狗是不少人養寵物的「心水」選擇,有些人則偏愛較冷門的龜和兔,不過部分主人決定飼養龜、兔前,可能未有深思熟慮,寵物一旦患病,便因為無力承擔昂貴的醫藥費而棄養,再加上移民等因素,近年被遺棄的龜兔數目呈上升趨勢。有「動物救兵」出錢出力拯救大量棄龜、棄兔,為牠們提供「容身之所」,悉心照顧,並安排領養,盼為牠們尋找一個家,重獲主人寵愛。
記者:廖天贊
記者:廖天贊
2023-07-16 逆流老闆
網購盛行,傳統商店的零售模式大受衝擊,出現結業潮,實體店是否已沒有存在價值?
有經營多年的相機老店,在手機自拍的大潮下,結業離場;但有年輕一代觀察攝影發燒友的需求,逆流開店,善用空間,增加與客人交流。而有獨立書店則定期舉辦活動,建構舒適的閱讀氣氛,吸引書迷。這些符合新世代消費行為的營運模式,更重視消費者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認同,可能是實體店未來的生存之道。
記者:陳嘉敏、鄧穎賢
有經營多年的相機老店,在手機自拍的大潮下,結業離場;但有年輕一代觀察攝影發燒友的需求,逆流開店,善用空間,增加與客人交流。而有獨立書店則定期舉辦活動,建構舒適的閱讀氣氛,吸引書迷。這些符合新世代消費行為的營運模式,更重視消費者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認同,可能是實體店未來的生存之道。
記者:陳嘉敏、鄧穎賢
2023-07-09 生死有命
時間是否治療喪親之痛的終極良藥呢?很多人以為開解或陪伴喪親者,勸他們釋懷,甚至是忘記,就可以走出陰霾。但事實上,大多都是徒勞無功。對喪親者來說,反反覆覆的情緒波動十分折磨,卻又無法找到出路。有過來人認為,強逼自己「釋懷」並不是最好的做法,反而得到同路人的理解,擁抱哀傷,或者最能夠幫助他們繼續前行。
記者:劉鳳儀
記者:劉鳳儀
2023-07-02 酸甜苦辣
在古洞,有一條豉油村,匯聚了多間「香港製造」的醬料廠,亦是幾代香港人傳承的見證。但隨著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推展,預計明年底就要收地,村內的醬料廠出路如何?搬遷的時候要考慮甚麼?醬料廠在多年造醬料的同時,又經歷了怎樣的甜酸苦辣?
記者:賴君蕊
記者:賴君蕊
2023-06-25 「珊」明水秀
珊瑚是不少海洋生物的棲身之所,香港有超過八十種「造礁珊瑚」品種,主要分布在東面水域,但氣候變化、沿岸發展、污染等禍害,威脅珊瑚的生存。有學者致力育養和復修珊瑚,並研究珊瑚白化,保護這片「海中的熱帶雨林」。
記者:廖天贊
2023-06-18 木的去向
上水志記鎅木廠,去年9月清拆,事隔數月,負責人王鴻權在原址附近找到臨時土地,繼續營運;但處理好剩餘的木材後,權叔便退休。其弟王鴻強,過去常回木廠尋找合適的回收木料做古蹟復修。
其實香港因為綠化、樹木管理需要,以及從工商業運作中回收得來的木料,每日達數百噸,政府的「Y‧Park」會回收一部分,減輕堆填區的壓力,其餘不少的園林廢木,就由私營木工場回收,轉化再造,為回收木業帶來新發展。
記者:陳嘉敏
其實香港因為綠化、樹木管理需要,以及從工商業運作中回收得來的木料,每日達數百噸,政府的「Y‧Park」會回收一部分,減輕堆填區的壓力,其餘不少的園林廢木,就由私營木工場回收,轉化再造,為回收木業帶來新發展。
記者:陳嘉敏
2023-06-11 「有機」真「有機」?
近年有些人為追求健康,會注重選購「有機食物」。而香港的漁農業產品,要怎樣做才可達到有機標準?又是否人人都可聲稱產品屬「有機」?
香港目前並無法例監管有機食物,本地的有機認證系統屬於自願參與性質,有機漁農產品不一定要取得認證才可售賣。香港是否有條件、有機會發展有機產品?
記者:賴君蕊
香港目前並無法例監管有機食物,本地的有機認證系統屬於自願參與性質,有機漁農產品不一定要取得認證才可售賣。香港是否有條件、有機會發展有機產品?
記者:賴君蕊
2023-06-04 粵劇好聲音
粵劇是傳統戲曲,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唱大戲」不僅深受本地人喜愛,有外籍人士不諳粵語,同樣鍾情粵劇,更登台演出。
在不少人眼中,粵劇是「老派」藝術,有劇團致力向年輕人推廣粵劇,吸引更多「新血」。
記者:廖天贊
在不少人眼中,粵劇是「老派」藝術,有劇團致力向年輕人推廣粵劇,吸引更多「新血」。
記者:廖天贊
2023-05-28 跨境生的去或留
自二月初政府宣布與內地全面通關,過去三年一直在深圳上網課的跨境學生,陸續回港恢復上實體課。「闊別」香港三年,他們該如何重新適應跨境路途和校園生活?多年來,這群跨境學生穿梭兩地,接受香港教育,面對疫後內地與香港的變化,以及升學就業的選擇,又如何發揮「深港」人的身分,在兩地生活發展?
記者:林可欣
記者:林可欣
2023-05-21 一片冰心
站上國際體育競賽的頒獎台最高處,是所有運動員的終極願望。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香港運動員付出的可能要更多,除了刻苦訓練,還要面對經濟壓力、支援不足的問題。因此堅持成為香港代表,盼望為港爭光的運動員,那一顆純粹的「心」更是難能可貴。
然而多個項目的香港代表隊於海外比賽期間,接二連三發生誤播國歌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令香港運動員,特別是冰球運動員倍感壓力,更擔心會影響本港體育發展,一起來聽聽球員的心底話。
記者:劉鳳儀
然而多個項目的香港代表隊於海外比賽期間,接二連三發生誤播國歌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令香港運動員,特別是冰球運動員倍感壓力,更擔心會影響本港體育發展,一起來聽聽球員的心底話。
記者:劉鳳儀
Monday, May 15, 2023
2023-05-14 無名份的「母」愛
「母愛」是一種血脈相連的情感,但對於因為突發事故而缺乏父母照顧的小孩,臨時寄養家庭便肩負起母親的責任,短短數星期的關愛與照料,卻能建立起一種沒名份、沒血緣關係的「母子情」。而名正言順的骨肉至親,媽媽犯事入獄,母子沒法時刻相見。未能盡責陪伴子女長大,種種遺憾令母親自覺「有名無份」。
在歌頌母愛的「母親節」裡,聽聽不一樣的母親們有何感受。
記者:曾曉婷、劉皓容
在歌頌母愛的「母親節」裡,聽聽不一樣的母親們有何感受。
記者:曾曉婷、劉皓容
Saturday, May 13, 2023
2023-05-07 金石良「研」
科研予人高深艱澀的感覺,但其實往往並不「離地」,終極目標是要為人類生活帶來改變。不過科研路不易走,研究人員要在未知的領域,不斷屢敗屢試,尋找突破。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二十多年來致力研究罕見病「小腦萎縮症」,盼望能開發新藥,為患有這種不治之症的病人帶來曙光。
記者:廖天贊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二十多年來致力研究罕見病「小腦萎縮症」,盼望能開發新藥,為患有這種不治之症的病人帶來曙光。
記者:廖天贊
2023-04-30 同行路上
香港多年來一直提倡「傷健共融」理念,但殘疾人士不論基本出行及投身職場,往往仍需要社區配套及政策的支援,社會該如何進一步營造共融氛圍,協助殘疾人士擺脫自卑,重建信心融入社會呢?
記者:何采思
記者:何采思
Monday, April 24, 2023
2023-04-23 中國失獨家庭:再見與再生
中國內地的計劃生育家庭,父母如今正步入老年,面臨沉重的養老壓力。部分人遭遇獨生子女患病及意外等原因離世,不單烙下不可磨滅的精神創傷,在中國傳統觀念下,婚姻和家庭亦或因此分崩離析。
近年國家開放三孩生育政策,並積極發展輔助生殖技術等醫療科技,以應對老齡化和勞動力不足等人口問題。對失獨家長來說,再生育或領養孩子能否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生育權隨著國策改變,開放生育是否有助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繁榮穩定發展?
記者:林可欣
近年國家開放三孩生育政策,並積極發展輔助生殖技術等醫療科技,以應對老齡化和勞動力不足等人口問題。對失獨家長來說,再生育或領養孩子能否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生育權隨著國策改變,開放生育是否有助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繁榮穩定發展?
記者:林可欣
Friday, April 21, 2023
2023-04-16 中國失獨家庭:愛與哀愁
隨著中國實行開放三胎生育的人口政策,推行四十年的計劃生育成為歷史,但數千萬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如今步入老年,部分人不幸遭遇暮年喪子——獨生子女因患病、意外等原因離世,正面對養老壓力與精神空虛。
近年內地當局逐步完善幫扶模式,為過百萬失去獨生孩子的家庭提供扶助金及養老等保障,全國各地亦有社工和公益團體自發支援。本節目一連兩集走訪中國由北到南,探討在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下,「失獨父母」何以為繼,如何有尊嚴老去?
記者:林可欣
近年內地當局逐步完善幫扶模式,為過百萬失去獨生孩子的家庭提供扶助金及養老等保障,全國各地亦有社工和公益團體自發支援。本節目一連兩集走訪中國由北到南,探討在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下,「失獨父母」何以為繼,如何有尊嚴老去?
記者:林可欣
Tuesday, April 11, 2023
2023-04-09 看不見的愛情
現代愛情往往以貌取人,追求外表亮麗的另一半算是一種本能;但有時候,愛情更需要用心感受。視障人士即使看不見伴侶的容貌,仍能用愛去克服缺陷,彼此守護、包容。他們的愛情世界和一般人有甚麼分別?又需要克服多少困難才能獲得幸福?
記者:葉漢亮、何采思
記者:葉漢亮、何采思
2023-04-02 除舊布新
屹立深水埗四十餘年,俗稱「棚仔」的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全盛時期有近二百檔布攤,見證著香港製衣業及布業的興衰。隨著工廠北移,加上速食時裝興起,本地布業日漸衰落,滿載奮鬥故事的「棚仔」最終在今年一月關閉。而兩街之隔的新布藝市場,吸引一些年輕人來到創業,會否激發布業的新發展潛力?
記者:馮塏淩
記者:馮塏淩
Monday, March 27, 2023
2023-03-26 活在疫症之後
疫情逐漸遠離香港,社會踏上復常之路。雖然經濟活動增加,但尚未完全復蘇,電費、食品、交通費等基本消費的價格卻在飆升,面對沉重生活壓力,升斗市民只好「節衣縮食」、「慳得就慳」; 做生意的更要在夾縫中發揮智慧,開源節流。苦苦支撐,三年疫症過後,前景會否越來越好?
記者:葉漢亮
記者:葉漢亮
2023-03-19 「繁忙」兒童成長記
疫情三年,社會逐漸復常,學生全面回到校園學習,課餘活動亦恢復以實體進行。有教育中心指,近月部分家長「報復式」為孩子報讀大量興趣班及課程,希望追上落後的學習進度。自疫情爆發,不少學校轉以要求家長為孩子錄製短片代替首輪入學面試,家長為突圍而出,除了要為孩子安排大量活動以豐富內容,也要苦練拍攝和剪接技巧,新一波「贏在起跑線」現象又再掀起。疫情對教育界與兒童學習有何影響?如何讓「繁忙」兒童快樂學習成長?
記者:林可欣
記者:林可欣
Friday, February 17, 2023
2023-01-29 國潮青年
「國潮」是近年內地興起的新名詞,可以指一切中國的新興潮流,它可能有強烈的中國古典元素,用現代的方法表達出來;也可能是不同中國元素的創新組合,因此「國潮」給人的感覺是既熟悉又陌生。通過不同領域的內地年輕人,透過他們的專長和熟悉的領域,看看「國潮」怎樣影響他們,影響別人。
記者:張蕭
記者:張蕭
Tuesday, January 24, 2023
2023-01-22 雙春閏月
2023年「雙春兼閏月」,是不少華人認為宜嫁娶的好日子。但「雙春」從何來,節氣、曆法如何推算,箇中原理即使翻閱包羅萬有的通勝,也未必能參透。上一代的百科全書通勝,蘊藏不少古人智慧。究竟通勝如何選材,現今又有多少人應用?古時觀天授時、曆法推算由欽天監進行,時至今日,本港這些工作由天文台所擔任。這麼多年過去,農曆推算技術有何不同?
記者:郭衍蔚
記者:郭衍蔚
Tuesday, January 17, 2023
2023-01-15 未病先防
香港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排隊看醫生、等做檢查,等做手術。現時專科新症最長的輪候時間為200多星期。想無限等候,最好的方法應是未病先防。
政府最近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希望以預防為重、早發現早治療。社區亦一直推行預防性治療。打疫苗,產前檢查,大腸篩查,他們的成效有多高?預防醫學是基層醫療的重要角色,為何由90年代說到現在,一直未有顯著成效呢?
記者︰馮塏淩
政府最近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希望以預防為重、早發現早治療。社區亦一直推行預防性治療。打疫苗,產前檢查,大腸篩查,他們的成效有多高?預防醫學是基層醫療的重要角色,為何由90年代說到現在,一直未有顯著成效呢?
記者︰馮塏淩
Tuesday, January 10, 2023
2023-01-08 不只一個夢
去年七月紅館發生嚴重演唱會事故,導致至少兩名舞蹈員受傷,引起社會關注娛樂產業等不同行業裡的零散工種,有否足夠的勞工保障及權益。演藝行業大部分舞蹈員、音響、燈光等技術人員,一向也是自由工作者,工作時間更具彈性,同時亦承受著不少安全隱患。
台前燈光聚焦,幕後一代又一代的演藝從業員卻流動零散。滿懷夢想的他們投身娛樂工業,有著專業才能和演出經驗,應獲得怎樣的待遇和保障?政府應為自由工作者填補怎樣的法例空白?
記者:林可欣
台前燈光聚焦,幕後一代又一代的演藝從業員卻流動零散。滿懷夢想的他們投身娛樂工業,有著專業才能和演出經驗,應獲得怎樣的待遇和保障?政府應為自由工作者填補怎樣的法例空白?
記者:林可欣
2023-01-01 街市行
儘管今天超市百貨與網購普及,街市仍是港人不可取替的生活空間。有歷史學者認為街市能反映一個城市的市井面貌與人們之日常。隨香港時代發展,讓市民購買食材的地方,由露天市集發展至街舖,以及一幢幢市政大廈。
然而現時本港部分地區即使有街市,當區居民買餸卻「捱貴價」或食材選擇少,甚至更有街市長期空置,居民需跨區買餸。究竟現時本港街市規劃發展要如何改善,滿足檔主及顧客需要?空置街市攤檔又如何繼續發揮社會作用?
記者:何采思
然而現時本港部分地區即使有街市,當區居民買餸卻「捱貴價」或食材選擇少,甚至更有街市長期空置,居民需跨區買餸。究竟現時本港街市規劃發展要如何改善,滿足檔主及顧客需要?空置街市攤檔又如何繼續發揮社會作用?
記者:何采思
2022-12-18 「皮」下之「人」
網絡發達,不少人都會拍攝影片,在網上分享個人經歷,或討論大眾有興趣的議題。除了真人出鏡,近年更出現以虛擬形象示眾的創作者。他們利用電腦技術,將真人化作動畫角色。虛擬形象幫他們隱藏真實身分,容許他們暢所欲言。而支持者更以各種應援活動和二次創作,把屬於二次元的Vtuber帶到現實。
記者:史寒冰
記者:史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