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3, 2013

2013-10-01 龍‧迷

李小龍憑著電影《精武門》中的一句經典對白,「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成為華人社會的經典人物。這位一代巨星更將香港功夫電影帶到國際電影舞台,開創了華人進軍荷李活的先河,令中國武術弘揚海外。

縱然李小龍離開了四十年,但「李小龍精神」仍然活在我們之間,陪著不少香港人,甚至是外國人成長,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著各種深遠的影響。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在香港長大。他生於演藝世家,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三個月大的李小龍已經在粵語片《金門女》中亮相,十歲時他首次在《細路祥》中擔任主角,大獲好評,被捧為天才童星。

在拳術方面,李小龍七歲時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太極拳以鍛煉身體,到十三歲的時候,他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

李小龍赴美前的最後一部電影《人海孤鴻》,把自我性格融入角色,小混混的形象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他的代表作。

在1959年,李小龍到美國留學,他在西雅圖愛迪生技術學校一邊上學,一邊教授詠春拳,其後他入讀華盛頓大學修讀哲學和心理學,擴闊了思想和視野。同時,他亦積極鑽研武術,在1962年,在大學停車場的角落,開設第一間「振藩國術館」,一邊授徒一邊練習,和不同國藉的武術愛好者交流。到1964年,他在奧蘭克開設第二間振藩國術館時,他開始深入研究傳統武術的套路形式,亦對傳統的武術形式提出質疑。

在1967年時,他在三藩市開設第三間振藩國術館,同時融合中西哲學和武術體系,創立了一個新的武術體系- 截道拳。他認為武術應該是一種自由行為,隨時作出動作反應,不應被固定的動作套路和規則限制,截拳道講求實用性,是一種直接,簡明和快速的博擊術。截拳道的哲學,不在於打鬥的技巧,是以陰陽相濟的原理作為基礎,將身體變成「像水一樣」,以柔制剛,借力打力。李小龍的武術哲學是剛和柔在任何運動中的互相補足,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李小龍在1964年應邀出席國際空手道錦標賽,擔任表演嘉賓,獲電視台製作人賞識,其後被邀請飾演美國電視劇《青蜂俠》中「加藤」一角,逐漸揚名影藝圈和武術界,但李小龍仍然未能在荷李活製作中擔任主角,他的星途只有載浮載沉。

在1970年代,李小龍回流香港,先後拍攝五部以功夫為題的動作電影。他回港後第一部拍的電影《唐山大兄》大獲好評,亦創下了當時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三百萬元,掀起功夫電影熱潮。其後他所參演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和《死亡遊戲》,都成為動作電影中的經典作品。這些電影中,拍攝武打動作的手法打破了一貫的模式,為觀眾帶來新鮮感,同時亦帶領港產片走向國際,而他的名字亦成為了中國武術的象徵。

這位功夫巨星的傳奇一生,終於1973,年僅三十二歲。李小龍於參與「死亡遊戲」的演出期間,猝死於女星丁珮家中,法院公布的死因為「對頭痛藥品過敏而引起腦水腫」導致死亡。但外界對他的死因仍然有揣測,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

李小龍的傳奇和魅力,數十年來受到世界各地的龍迷擁戴,然而在他們心目中,李小龍不只是偶像,他的哲學和精神,令不少龍迷從中得到啟發,在價值觀和性格上有所改變,亦有人將「李小龍精神」融入生活,感染身邊的人。
記者:王玉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