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旺角寶生銀行劫案,演變成脅持人質事件,促使警察談判組翌年正式成立。由恐怖襲擊、嚴重犯罪活動、企圖自殺及大型公眾活動,成立五十年來,談判組都堅持以和平方式處理危機。近年學童自殺事件頻生,談判組將談判技巧帶入校園。亦有中學邀請專業調解員到校,教導學生、家長化解衝突。回歸基本步,願意聆聽,主動傾訴,就會有轉機。
記者:盤翠瑩、吳泳霖
Saturday, November 15, 2025
2025-11-02 銀髮打工族
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同時正邁向高齡化社會,預計在2046年,每三人便有一人年滿65歲。有調查發現,準退休人士平均需要有545萬港元儲蓄,才有足夠安全感退休;如想退休生活過得更舒適,平均每人需要800多萬港元。隨著人口老化,加上壽命延長,活到老是否要做到老?有年過70歲的長者選擇繼續工作,當中有甚麼原因?社會保障足夠嗎?
記者:何采思
記者:何采思
2025-10-26 餸暖
根據樂施會報告,2024年本港貧窮人口達139萬,每5個人就有一人,收入低於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以往本港一直以貧窮線,作為量度貧窮狀況的指標,不過政府近年的改為「精準扶貧」,集中援助劏房戶、單親戶及長者戶。到底這些「目標群組」在政策支援下能否受惠?不被納入「精準扶貧」類別的基層人士,生活情況又是如何呢?為了主動伸出援手,有組織將剩食轉化為膳食,以一碗飯打開基層人士的求助缺口,以暖餸送暖。
記者:盤翠瑩
記者:盤翠瑩
2025-06-22 「廢」事處理
現時平均每日有過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棄置到新界東北及新界西堆填區。在香港,從包裝物料、盛載食物或飲料的容器,到日常用品,生活充斥塑膠產品,使用後所產生的廢塑膠每日有約二千多公噸,是都市固體廢物第三多,但當中卻不足一成回收再利用,遠低於廢紙及鋁罐,當中有何困難?回收得來的廢塑膠又有何出路?
記者:吳泳霖
記者:吳泳霖
2025-06-15 活得漂亮
大眾審美標準,往往受社會文化、社交媒體左右,為了追求心中的「完美」,有人修圖美肌、節食健身,甚至醫美整形。
愛美是人的天性,但當「貪靚」影響到日常引致情緒焦慮,就可能受容貌、身材焦慮困擾。有過來人分享,與其追求外表的所謂「完美」,不如多了解自身價值,擁抱「不完美」,活得漂亮。
記者:盤翠瑩
愛美是人的天性,但當「貪靚」影響到日常引致情緒焦慮,就可能受容貌、身材焦慮困擾。有過來人分享,與其追求外表的所謂「完美」,不如多了解自身價值,擁抱「不完美」,活得漂亮。
記者:盤翠瑩
2025-06-08 畫出我天地
漫畫是香港流行文化重要元素,從早期的報紙漫畫,到現代的數位漫畫,展現豐富多變的創作風格。近年「港漫動力」計劃為本地漫畫企業提供資助,出版原創漫畫作品,推動本地漫畫業發展。一些本地漫畫家及動畫師,更獲得外國獎項肯定,成功將本地創作帶到海外市場。
記者:廖天贊
記者:廖天贊
2025-06-01 讀樂少年時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們獲取資訊的速度越來越快,幾乎只要動動指頭,便在一瞬間得到答案,毋須再大費周章翻書找資料。有家長反映,在這種情況下,想培養子女養成閱讀習慣,自主學習並不容易。與此同時,有學校為了吸引學生看書,特意在校內提供大量電子書借閱。這些電子書能否提升下一代對閱讀的興趣?在資訊年代,有閱讀習慣又可以帶來甚麼好處?
記者:陳嘉敏
記者:陳嘉敏
2025-05-11 毛障礙出行
根據國際調查機構數字,2023年全港有約110萬隻寵物,即接近每六人就有一人養寵物。但過往允許乘客攜同寵物乘搭的公共交通工具卻為數不多,寵主想帶寵物出行,成為日常難題,他們要如何克服障礙?而近年逐漸增設的寵物車廂,又是否有助締造寵物無障礙出行環境?
記者:盤翠瑩、陳嘉敏、吳泳霖
記者:盤翠瑩、陳嘉敏、吳泳霖
2025-05-04 多寶爸媽
香港出生率持續處於低水平,本港夫婦平均子女數目下降至0.9名新低點。家計會的調查指,無孩夫婦取代一孩家庭,成為本港主流。與此同時,部分夫婦選擇逆流而上,育有多名子女,組成熱鬧的大家庭。政府近年推出政策鼓勵生育,能否締造有利育兒的環境?
記者:廖天贊
記者:廖天贊
2025-04-27 「惹」火山林
「野火」,亦稱「山火」,是指發生在郊野地區難以控制的火,有時火勢還會迫近民居,威脅生命財產。根據漁護署資料,全港二十五個郊野公園,在過去十年每年平均發生二十多場山火。有位處山下的人和動物,幾乎年年經歷火險,他們如何應對這類災害?以人工智能偵測山火動態,又可以幫助多少?
記者:陳嘉敏
記者:陳嘉敏
2025-04-20 慳住食
經濟不景、北上消費雙重夾擊,核心地段吉舖處處。有餐廳東主唯有忍痛抽身,結業離場。但此同時,銅鑼灣鬧市近年吸引烘焙店進駐,兩餸飯店亦逆市擴充,本地食肆是否悄悄轉型呢?中美爆發關稅戰,對食肆經營有何影響?
記者:吳泳霖、盤翠瑩
記者:吳泳霖、盤翠瑩
2025-04-06 尋龍記
有沒有想過香港曾經有恐龍出沒?位於香港東北水域的赤洲發現恐龍化石,初步鑑定屬於白堊紀時期,是香港首次有恐龍化石出土。一些本地專家致力研究古生物化石,探索生物演化過程,揭開遠古世界的神秘面紗。
記者:廖天贊
記者:廖天贊
2025-03-30 「衣」舊有用
在「快時尚」的潮流下,當季衣服款式不斷改變,而且售價頗低,容易令人不自覺購買並囤積過多的衣物。每當需要換季時,便會「斷捨離」出大量舊衣。然而這些舊衣回收後,難以全部重用,變相造成浪費。有本地廢料回收廠嘗試將舊衣物分解,升級再造紙張與衣物原料,這種科研技術會否成為舊衣回收出路?市民改造舊衣再穿,又有多普遍?
記者:陳嘉敏
記者:陳嘉敏
2025-03-23 一花一草一社區
春暖花開,街道不乏植物的蹤影,有人在繁忙鬧市中,停下腳步欣賞一花一草,以影片及畫作紀錄它們的生長過程,植物對社區有何重要?城市綠洲有沒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記者:吳泳霖、何采思
記者:吳泳霖、何采思
2025-03-16 「劃」出彩虹
政府公布彩虹邨重建計劃,有62年歷史的彩虹邨將會分三期重建,首批三座將率先於2028年拆卸,吸晴彩虹逐步褪色。遊客要惜別彩虹牆下「打卡位」籃球場,老街坊更要與度過六十載的家話別,百般滋味在心頭。
全盛時期,彩虹邨共有六間學校,有在邨內孕育成長的舊街坊,闊別四十年後重回母校,轉個身份帶領師弟妹重置校舍,期望在收生及重建挑戰下,在將來的新彩虹邨再次畫出彩虹。
記者:盤翠瑩
全盛時期,彩虹邨共有六間學校,有在邨內孕育成長的舊街坊,闊別四十年後重回母校,轉個身份帶領師弟妹重置校舍,期望在收生及重建挑戰下,在將來的新彩虹邨再次畫出彩虹。
記者:盤翠瑩
2025-03-09 春雷驚蟄
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形容藏伏土中過冬的動物昆蟲,因春雷而蘇醒。踏入初春,天氣回暖,「蛇蟲鼠蟻」開始活躍,城市中偶爾出現牠們的蹤影,都市人如何與之共存?
記者:廖天贊
記者:廖天贊
2025-03-02 道別本無常
生死教育在港發展多年,但許多人仍然忌諱談生說死,直至親屬離世,才逐漸認知如何面對生離死別。有心理學家指,如果喪親者長期未能抒緩哀傷情緒,可以影響長遠精神健康,萌生自殘念頭。有中學嘗試在日常教學積極談死,希望培養學生應對死亡和失去的能力,亦有家長以親子繪本,與年幼子女探討生老病死的歷程。他們怎樣打破一般人對死亡的忌諱,走出第一步?探討生死,對我們下一代有多重要?
記者:陳嘉敏
記者:陳嘉敏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