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台灣著名節目主持陳文茜寫了一本書,獻給失落的一代,書的名字是《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在第一篇「地球上青春的眼淚」中她寫道:「這是一個失落的年代;其中有一群人,生活特別無奈,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叫做年輕人。」 年輕人本應對未來充滿期許,他們為何失落?有多失落?這一輯《星期日檔案》將走訪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南韓、台灣及新加坡,問問當地的年輕人:你快樂嗎?
系列的第一集來到南韓。南韓的經濟發展被喻為「漢江奇跡」。韓戰之後,現任總統的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當時大力推動經濟,資助及補貼財團,如三星、SK和現代等大財團,成功令南韓經濟迅速崛起。但在繁華的背後,南韓大學畢業生首年的就業率只有五成多,扣除繼續進修的人數,待業人數高達十八萬人。
南韓政府每年投放7-8%GDP在教育上,有五百多間大學及專上學院,適齡人口入大學的比率有八成。對南韓年輕人來說,最理想的是到大財團工作。為了這個目標,不少年輕人除了有大學學歷,也會進修其他語文,到外國交流,考取不同類型的證書,稱為「SPEC」。為了找大企業或考公務員,有年輕人情願待業,全心全意找工作,也不願去中、小企業工作,更有年輕人為了用更多時間考SPEC,延遲大學畢業。
原因在於,南韓大企業薪金與中、小企相差近一倍,有四大保險福利,更是身份的象徵。父母也認同,以及資助子女到考試院進修SPEC,以找到大企業工作。
有學歷的年輕人一心想入大企業,但南韓經濟被財團壟斷,中、小企因而長期積弱。單是三星就已經佔全國出口額的兩成,但是首三十大財團集團每年提供的就業職位只佔全國5至6%。一個入大企業的夢,推動著南韓年輕的莘莘學子。但對於考不到的年輕人,生活又是否一個夢魘?
記者:陳淑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