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持續,一班市民,本著平等分享的信念,帶同物資,走入社區,與弱勢社群分享,期望可以藉此重建社區網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有青年人,憑藉舉辦音樂會,集合民間的物資,與機構合作教授基層小朋友音樂。他們都抱著「分享」這信念,將既有的,與他人分享,並不存在受助者,施予者的關係。
平等分享行動的發起人BENSON於2011年,政府派發六千元時,反思派錢與縮窄貧富差距的關係,開始於深水埗區,探訪拾荒者與無家者,並慢慢認識一班有心人,組成「平等分享行動」。
行動舉行至今約三年,一直沒有組織,沒有架構,亦沒有專頁。只靠參與者各自的聯絡網絡散開。他們形容自己是一盤散沙。今年起會每月定一次大行動,召集約二百人,散落於三至四區行動。
二十出頭的李林風為樂隊成員,去年發起一換一概念音樂會,以低廉價錢出售演唱會門票,但要求觀眾帶同罐頭等物資到會場,然後透過「平等分享行動」分發物資。今年則與另一團體合作,鼓勵觀眾捐出鋼琴書,為基層小朋友提供學習鋼琴的機會。
到底這兩班聲稱不是義工,不是救濟,但出錢出力幫助弱勢社群的人,因著甚麼信念去做?當親身接觸不同社區的基層人士,對他們有何啟發?如此沒有組織架構的一個群組,為何可以慢慢擴大?而以一批沒有組織架構的人士,他們都想辦法去改善貧富懸殊之時,我們的社會,出了甚麼問題?
記者:黃雅宇/賴詠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